《農業機械促進法》中農業機械的定義是按照農業法中“農業”的概念,從大農業的角度對農業機械的范圍進行的界定,將用于農業生產及其產品初加工等相關農事活動的機械、設備統稱為農業機械。然而,無論是農機管理部門還是學術界,目前,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評價,主要采用以“耕、種、收”機械化水平作為核心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雖然簡單易行,但是忽略了太多重要的信息而不能真正有效評價農業機械化水平,并且其內涵過于單薄,不能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相一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農機化發展。
現有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僅僅以種植業為評價對象,并且只以種植業中的“耕、種、收”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作為評價對象,其評價結果卻要用來代表整個農業機械化水平。姑且不說目前種植業生產總值占農業生產總值還不到一半,就是“耕、種、收”機械化水平也完全不能表示種植業的機械化水平,因為除了“耕、種、收”以外,田間管理也是農作物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小麥生產為例,黃淮海麥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在小麥灌漿期間干旱缺水,嚴重影響小麥單產,因此灌溉的重要性顯而易見;2007年,全國小麥各類病蟲害發生9億多畝次,相當于每畝小麥平均發生3次病蟲害,可見對于小麥的單產和品質,植保也影響重大。然而,小麥的機械灌溉和機械植保水平卻極為低下。由于現行的農機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包含這兩個環節的機械化水平評價,因此單憑小麥的“耕、種、收”機械化程度高得出“我國小麥生產過程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的論斷,顯然與實際存在較大偏差。所以僅以種植業的“耕、種、收”機械化水平來衡量農業機械化水平是不科學的。
對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起到導向作用,通過評價找出不足和發展方向。那么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導向是什么呢?農業機械化是為了農業生產服務的,因此要弄清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導向問題,首先要弄清農業生產目標。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柯柄生主任認為,現代農業生產有三大目標:保障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為了實現這三個目標,需要做到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資源產出率、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么,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應緊緊圍繞著農業生產的目標,配合農藝要求,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機化技術,以保障農產品數量和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隨著我國水資源、土地資源數量的日益減少和質量的日益下降,以及環境的日益惡化,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化技術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選取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時,不僅應強調提高勞動生產率,還應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作為重要原則,以發展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農業機械化。同時,選取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不僅要堅持“去粗取精、提綱挈領”的前提,還應盡量全面、真實地反映農業機械化水平,這才能引導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
發表于 @ 2008年07月18日 09:0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