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陳棟棟>>默認類別>>
依托產業聯盟我國多項農業裝備技術獲突破
中國工業報記者陳棟棟
通過三年多的聯合攻關,我國在農業裝備數字化設計技術、可靠性試驗技術、重大產品關鍵技術與裝置等三方面取得突破,并創制了六大領域十三個方向的重大產品。
這是中國工業報記者從8月26日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召開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研制”重大項目課題驗收總結會上了解到的。據悉,該項目涵蓋了農業裝備主要技術與關鍵產品領域的重點企業、研究院所、大專院校共計105家單位和1000多名農業裝備產業優勢科技人才,項目實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作為項目的組織單位,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方憲法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該項目是截止目前我國政策性支持農業裝備行業科研開發資金**多的項目,也是以轉制院所企業為牽頭單位組織國家重大項目的試點,匯集了行業全部優勢科技資源和先進制造能力,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王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項目是科技部落實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建設的積極嘗試。他表示,我國將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加大對農機科研的支持力度。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我國在“十二五”期間農機科研資金預算規模將達到2億元。
大馬力拖拉機技術實現進口替代
由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確定的“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優先主題的重要內容,瞄準保障農業增產增效、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鞏固食物安全、用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改造和提升農業裝備產業的發展方向。
“項目實施創制了一批重大產品,豐富了農業裝備產品品種、優化了農業裝備產品結構、顯著提升了農業裝備產品技術水平,促進了產業發展,產業技術整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縮短10年。”中國農機院科技發展部項目執行辦公室主任吳海華告訴記者。
從取得的成果來看,經濟型小動力實現節能減排、大馬力拖拉機技術實現進口替代。研究開發了經濟型農林動力機械、節油8%的系列小型多功能拖拉機和具有挖掘、裝載等功能的農用工程機械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0馬力級拖拉機技術及產品,包括10種小型拖拉機、8種小型農用工程機械、200馬力拖拉機等。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研究開發的200馬力級拖拉機及復式作業裝備與技術,提升了我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裝備技術水平,形成了從研究開發、數字化設計、先進制造生產到可靠性強化試驗檢測的技術體系和協同研發平臺,研制開發了200馬力拖拉機及配套的寬幅聯合整地、精密播種、中耕施肥和寬幅高效植保等復式作業機具,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于東北等糧食主產區。
本次項目研制開發了縱軸流稻/麥/豆多功能聯合收獲機、水稻割前摘脫聯合收獲機、不分行玉米收割機以及可應用于擴展開發的2個系列3種液壓驅動底盤等。此外,本次項目還在特種經濟作物生產機械裝備、農作物秸稈與林木資源集儲加工和能源化利用技術裝備、農產物料加工技術裝備、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等研制取得重大進展。
項目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告訴記者,由于項目實施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從而不僅鞏固發展了行業技術創新的基礎,提升了原始創新水平和層次,強化了企業基礎研究條件,顯著提升了設計與先進制造水平,縮短了新產品創新周期;還初步構建了農業裝備數字化建模、虛擬樣機、可靠性與試驗監測技術和四位一體的創新設計體系,突破了數字化、可靠性強化試驗、重大產品的共性裝置與試驗監測技術。
項目實施還促進了先進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資源的高效利用。記者了解到,項目研發的中小型拖拉機、大型復式作業機具、噴霧施藥機具、谷物聯合收獲機、秸稈打捆機等主要農業裝備產品具備了產業化生產條件,并已轉讓重大技術成果36項,直接應用于國內大型農業裝備企業,并輻射行業百余家中小企業,對農機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超過10%。
聯盟優勢功不可沒
項目取得的成果與多方參與、聯合攻關的創新體系密不可分。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有關人士介紹,項目實施實現了項目、基地、人才的統籌發展。形成了以項目為引導,土壤植物機器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農業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一拖集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福田雷沃重工公司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為創新平臺核心,優勢科研院所、企業生產為創新基地,大學為創新人才保障的統籌發展的協作創新體系。
項目重點支持了具有優勢的科研機構、工程中心與重點實驗室開展工程技術的集成創新,支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采用先進制造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提升我國農業裝備的整體水平。從全局上構建了科技創新、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的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隊伍,統籌科研條件和人才,形成共性技術創新、重大產品創制和工程轉化基地,在農業裝備共性關鍵技術與試驗監測技術試驗示范方面建立7個示范平臺。項目在20個省區市建立63個示范基地和21條示范生產線,形成以基地為龍頭,牽引拉動、輻射擴散并舉,推進行業發展和開展行業技術應用服務。
項目實施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目標和方向明確、優勢科技資源集聚的產業技術創新鏈,構建了以“引導產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為宗旨、堅持“面向市場、平等自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的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對于促進農業裝備技術創新與進步、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記者了解到,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科技部等部委首批推動成立的四個聯盟之一。聯盟由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廣東省農業機械研究所等行業優勢單位組成,涵蓋了農業裝備主要技術與關鍵產品領域,其中8家企業位列行業前10名。聯盟致力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鏈,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集聚優勢科技資源,開展農業裝備發展戰略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聯合研發,突破產業技術瓶頸,培育重大產品創制的產業集群主體。
王喆認為,項目實施對以企業為組織單位組織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進行了重要探索,積累了實踐經驗,對于完善國家科技計劃組織管理體系具有積極的意義。
相關鏈接:
“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研制”課題收官
8月26-27日,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組織召開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研制”重大項目課題驗收總結會,該項目的17個課題接受專家評審并獲通過。
會議對“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研制”重大項目17個課題進行了驗收,系統總結了項目實施在農業裝備關鍵共性技術、重大產品創制等方面的取得成就,同時,總結了以企業為組織單位組織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做法和經驗。會議的召開,不僅是對“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研制”項目實施總結,也是對農業裝備產業“十一五”發展的回顧,更是對農業裝備行業創新隊伍、創新能力、創新水平一次檢閱,也為“十二五”期間推進“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領域科技發展,構建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農業裝備水平方向,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明確了方向、目標和任務。
會議同時集中展示演示了項目研究取得的200馬力拖拉機、農用工程機械、大馬力配套復式耕整地作業機具、精密播種機械、中耕除草和高效植保系列復式作業裝備、噴藥施肥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能源林收獲機、秸稈打捆機等41臺(套)裝備,以及農業裝備共性參數測控平臺、無線測控儀、谷物品質近紅外快快速檢測系統等5套檢測系統,以及虛擬現實可視化應用軟件、虛擬裝配可視化應用軟件等2套軟件。同時,項目部分成果還在8月29-31日舉行的第五屆北大荒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進行了展出。
據悉,該項目于2007年1月正式啟動實施,旨在通過農業裝備制造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產品創制和農業裝備試驗監測技術研究三個層面開展聯合攻關,提高我國農業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引領農業裝備制造業跨越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裝備支撐。項目總投資31577.3萬元,其中國撥經費9490萬元,自籌經費22087.3萬元,共設定課題17個。以優勢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重點研制經濟型農林動力機械、仿生智能作業與健康養殖裝備、多功能作業關鍵裝備、溫室設施及配套技術裝備、農產品產后處理設備、林業機械等6大領域13個方向重大產品,攻克具有國際先進或********的農業裝備關鍵共性技術20~30項,突破重大產品關鍵技術100~110項,開發農業裝備新產品110~120項。(陳棟棟)
發表于 @ 2010年09月15日 21:27: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