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陳棟棟>>默認類別>>
二序:
55年前的10月1日,中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在洛陽破土動工。2010年9月,在中國一拖即將迎來55歲生日之際,中國工業報記者走進中國一拖,希望從更多的側面了解這位中國農業裝備“國家隊”成員的光榮與夢想。
在一拖的采訪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與該公司趙剡水、屈大偉、田鵬、張智磊以及一拖六大金剛等人員交流,記者對一拖有了進一步地了解,也深感這個企業的難與易,也更激發了今后繼續關注的愿望。
一拖的成長宛如一部交響樂,風云激蕩卻也傷痕累累。
作為一個旁觀者,單純地去褒揚或貶低中國一拖的態度都不是十分可取的,那只是片面不成熟的表現。因為做企業難,做農機企業更難,做一個好農機企業難上加難。
正因如此,與其說是采訪一拖,不如說是在看這個孩子表演,既陶醉在她翩翩舞姿中,又用一種眼光在審視著她婀娜的身段,當然她也在看你。正所謂別人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一拖系列報道(2)(得到了一拖宣傳部們的大力支持)已經定稿,該報道將在中國工業報農機版分期看出,敬請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以便加強和改進后續和其他報道。
系列報道(2)共五篇,主要是談成績。
第一篇:55年風雨兼程
國務院不久前發布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提出我國農業機械化新的發展目標:至2015年,農機總動力達10億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5%以上;到2020年,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2億千瓦左右,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一拖召開“新一拖建設工程”啟動大會,提出新的發展戰略:到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500億元,成為躋身世界農業裝備企業前六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強大綜合競爭力、倍受社會尊重的“一業為主、適度多元”的國際化公司。
中國一拖董事長、黨委書記劉大功在新一拖建設工程啟動大會上說:“回顧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歷程,我們深刻認識到,實施新一拖工程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弘揚一拖優良傳統、激活高績效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具有厚重的歷史傳承和清晰的內在邏輯。”
傳承精神
中國一拖是肩負發展中國農業機械化的使命而誕生的。
新中國成立初,翻身做了主人的中國人民,熱切地盼望著“耕田不用牛”這個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能夠早日實現,因此,第一拖拉機制造廠的每一個進展都是舉國關注的新聞。
在正在籌備的一拖展覽館,中國工業報記者看到了幾十年來《人民日報》上關于一拖的報道。1954年6月23日頭版顯著位置刊登新華社電訊《我國積極建設拖拉機廠》,此后《人民日報》上經常有關于一拖的大篇幅報道。1959年11月1日一拖正式投產,當天《人民日報》即刊登了新華社的消息,第二天又幾乎用兩版篇幅來報道一拖的建成投產。此后不只是新聞報道,連一拖職工的詩歌散文,也經常見諸《人民日報》。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個拖拉機廠,一拖的建設受到了整個國家的關注。毛澤東主席親自敲定廠址,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廠長并親筆批示譚震林副總理主持投產典禮,周恩來、劉少奇、陳云、董必武、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先后到一拖視察。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也都對一拖寄予了厚望。
從1955年10月1日破土動工,到1959年11月1日建成投產,一拖用四年時間使一座現代化工廠在昔日隋王朝御花園舊址上拔地而起。建廠初期,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來自全國各地的第一代創業者大軍,艱苦奮斗建設工廠,夜以繼日學習文化,攻堅克難掌握技術,完成了新中國農機工業的偉大奠基。
1959年10月12日,一拖建成投產的前夕,周恩來總理視察一拖時對一拖諄諄教導,“你們要記著,你們是中國第一啊!要出中國第一的產品,出中國第一的人才,創造中國第一的業績!”老一輩創業者艱苦奮斗的實踐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殷切期望,根植了一拖人追求卓越和高績效的文化基因,成為一拖文化的源頭活水。
伴隨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歷史階段,“三個第一”始終是激勵一拖人開拓進取、創業創新的前進方向和精神動力。中國一拖董事長劉大功表示:“一拖因使命而誕生,因使命而發展,因使命而奮斗。50多年來,‘東方紅’的名稱始終和“三農”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實現農民的小康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機械化,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裝備和成套解決方案,是一拖人永遠的使命。”
今年7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時隔11年再次來到一拖視察時,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一拖是在我們老一輩領導人毛主席、周總理親自關懷下創建的,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企業。五十多年來,在同志們的辛苦努力下,一拖已經從生產第**臺東方紅拖拉機,發展壯大為享譽國內外的大型機械設備制造企業,為國家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胡錦濤總書記對一拖廣大職工說:“我希望同志們要大力弘揚光榮傳統,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適應市場的新變化,努力創造一拖新的輝煌。”
重新上路
如果說80年代以前,是國家的計劃經濟體制成就了一拖的輝煌,那么改革開放后,一拖的快速發展就源于一拖人的不斷創新。
進入市場經濟以后,一拖不斷進行市場結構調整、組織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競爭力,終于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創新之路。2006年,一拖人實現了追尋13年的“百億”夢想。有學者評價道:“中國一拖的復蘇,可以說是河南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為“百億”歡慶的同時,中國一拖董事長劉大功提出,“百億”可以是繼續發展的平臺,也可能是企業難以逾越的“天花板”,預防“百億天花板”的選擇,就是要持續不斷地創新。
之后,一拖發布了《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創新宣言》,在當年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年度工作報告里,“創新”這個詞被提及73次。一拖幾十年的歷史中,創新貫穿了企業改革發展的全過程,正是持續不斷的創新,有效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一拖始終受到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挑戰。劉大功說:“解決企業遇到的這些深層次問題,****可以依托的就是創新。”
“十五”以來,中國一拖在“一體兩翼”發展戰略指引下,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支撐著力推進結構調整,以追求績效為核心積極探索管理創新,以獲取協同效應為目的主動實施戰略重組,以優化價值鏈為手段努力探索轉型升級,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從而實現了平穩較快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國一拖抓住發展機遇,以重點技改項目為依托提高制造技術,大型輪式拖拉機產量從2006年的23952臺發展到2009年的36548臺,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2010年將繼續增長。
如今,中國一拖已經形成了以大輪拖整機產品技術為平臺,以柴油機、變速箱、車橋、曲軸、覆蓋件等為關鍵要素的大輪拖“黃金供應鏈”,實現了整車技術平臺和零部件的全面領先,也搭建了整個中國的拖拉機技術平臺,為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拖人持續不斷的創新。然而,創新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在“新一拖建設工程”動員大會上,劉大功深刻地分析了創新的難度。他說:“如果缺乏千方百計的頑強斗志、千辛萬苦的犧牲精神、千磨萬擊的不拔韌性,就不能擔當實施新一拖建設工程的重任,持續提升創新能力也只是一句空話。”
記者了解到,“新一拖建設工程”已經在一拖全面展開。
在未來的五年內,中國一拖將通過實施戰略績效落地工程,創建戰略績效閉環管理體系;實施產銷協同工程,實現供應鏈、市場鏈的協同和統一;實施市場驅動的產品研發工程,提升新產品快速上市能力、新產品市場盈利能力;實施全球并購工程,建立基于戰略規劃的并購對象的情報體系和降低并購風險的并購流程體系;實施人力資源結構轉型工程,為企業戰略管理的實施提供高素質、高能力的合格人才,為實現“十二五”跨越式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一拖內部人士透露,2010年,一拖銷售收入預計將突破160億元,眼下,一拖上下正在為2011年的180億元目標進行規劃。因此,剛剛出臺的《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對一拖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意見》指出,要使“農機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得到完善,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并具體指出要“優化農機產品結構,改變目前高端產品不足、低端產品過剩,大馬力拖拉機進口依存度高、小型農機質量差的局面……鼓勵農機主機生產企業由單機制造為主向成套裝備集成為主轉變,積極開發生產高效節能環保、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機……優先發展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
記者在一拖采訪了解到,《意見》中提出的政策措施,正是目前一拖努力的方向。在一拖55周年慶典上,中國一拖整合全球研發資源、自主研發生產的、中國**先進的動力換檔重型拖拉機,從國內**流的拖拉機生產線上批量下線。
據悉,東方紅動力換檔拖拉機應用國際**流的動力換檔傳動系,產品達到同等機型的國際先進水平。中國一拖為該機型的投放市場已經進行了3年的努力,如今,隨著該機型的批量生產,從設計,到工藝和制造,一拖的技術水平已經完成了整體升級。
發表于 @ 2010年10月12日 14:30: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