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論述了現代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從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促進經濟良性循環,支撐和保障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民收入提高等方面,闡述了農業機械化與建設現代農業的關系。分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引 言
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現代農業是以農業機械化為物質技術基礎的農業。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國家農業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生物高新技術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實施和推廣的關鍵載體,對于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逐步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現代農業的概念與內涵
在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內涵較之傳統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加拿大把現代農業定義為“農業及農產食物產業”,美國定義為“食物和纖維體系”,日本定義為“農業、食物關聯產業”。加拿大農業及農產食物產業由一系列現代經濟部門組成,包括初級產品生產者(農場主)、生產資料供應者以及食品加工和零售商,直到消費環節。美國食物和纖維體系劃分為3個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供銷環節,即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產前環節主要是農用生產資料的供應,包括農機、農藥、農膜、化肥、柴油、種子、飼料等投入物資的供應;產中環節包括種植業從種到收,畜牧業從育肥到出欄,林業從栽培到采伐,漁業從放養到捕撈等;農業產后環節包括農產晶的收集、運輸、加工、儲存和銷售。日本農業、食物關聯產業劃分為五大產業部門:農林漁業部門、關聯產業部門(食品產業、資材供應產業)、關聯投資部門、飲食業和關聯流通產業部門。我國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政策,對現代農業的內涵劃分為3個領域來表述:產前領域包括農業機械、化肥、水利、農藥、地膜等學科和領域;產中領域包括種植業(含種子產業)、林業、畜牧業(含飼料生產)和水產業;產后領域包括農產品產后加工、儲藏、運輸、營銷及進出口貿易技術等。從上述不同國家對現代農業的表述可以看出,現代農業突破了原有傳統農業的內涵和領域,農業機械的運用貫穿于每個環節。因此,所謂現代農業,實質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現代工業技術及其裝備、現代管理技術、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現代農產品流通技術及其營銷為基礎,產供銷相結合,貿工農一體化,高效率與高效益的新型農業。
農業機械化與建設現代農業的關系
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先后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繼而相繼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些國家在建設現代農業道路的選擇上大致可分為3類。一類是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憑借發達的現代工業和低價能源的優勢,大力發展農業機械,以機器取代人力和畜力,通過擴大種植面積,提高農作物的總產量,這類國家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一類是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的國家,如日本、荷蘭等,把科技進步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改良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展農用工業,提高化肥與農藥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類國家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一類是土地、勞動力比較適中,如法國、德國等,既重視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又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這類國家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并重為主要目標。綜觀發達國家建設現代農業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程,雖然各國在建設現代農業的道路和技術路線的選擇上有所不同,但都無一例外的先實現農業機械化,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階段,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要素中影響現代農業進程的關鍵因素,并且農業機械化水平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形成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能力,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業競爭力的強弱。
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要素。發展農業機械化實質上是一場生產手段的技術革命。農業機械裝備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擔的農業生產規模的限制,機械作業實施了人工所不能達到的現代科學農藝要求,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水平,為農場規模擴大,農產品品質提高,形成專業化、商品化生產提供了可能。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農業固定資產的大部分是農業機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作業都是靠機械設備來完成。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美國每個農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設備達1.5萬美元,比制造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裝備高22%。法國和德國的每個農業工人擁有的固定資本也在2000美元以上,日本每個農業工人也擁有1500多美元的農業固定資產。這些國家的農業固定資本主要是機械裝備。生產要素的選擇和組合不同,反映出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進行生產的方式不同,也反映出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具有不同的水平。在農業生產中選擇生產方式不變、增加勞動投入和選擇改變生產方式、增加機器投入、減少勞動投入是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其結果是前者生產力提高緩慢,現代農業建設進程緩慢,競爭力弱;后者生產力提高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加快,競爭力強。
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了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的提高
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說:“在解釋農業生產的增長量和增長率的差別時,土地的差別是**不重要的,物質資本的差別是相當重要的,而農民的能力的差別是**重要的。”從人力資本理論角度闡述了農民的能力和素質與現代農業的關系。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過程,要求農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質和修養,才能較好地掌握農業機械的操作、使用、維修及相應的農業機械化技術。2003年,我國鄉村已有農機戶3054.6萬戶,占鄉村總戶數的11.5%,農機作業服務組織20多萬個,鄉村農機人員3742.3萬人。也就是說,我國農民中已有10%以上不是使用手工工具的傳統農民,而是使用農業機械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根據1990—2002年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和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用每百個農業勞動力中文化狀況表示)的歷史數據,對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之間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指數顯著正相關,在此期間,農業機械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指數提高0.2389。國際經驗也能給我們提供很多例證。例如,農業機械化水平很高的美國農民,不但普遍受到12年義務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也占30%以上,而且這個比例越來越高,無論是農場主還是一般農民,都會使用農業機械,農業勞動生產率都非常高,這也是其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強的重要原因。
農業機械化過程將產生內生增長的良性循環效應,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
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業現代化是農村工業化過程,其中包含農業機械化過程。從各國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內容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形式看,盡管各國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途徑,但共同點都要解決農業機械化問題。可以說,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由于農業機械化是對傳統農業改造的技術進步過程,農業機械化投入是農業生產方式除舊布新或推陳出新的新陳代謝過程。根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農業機械化投資會引致知識的積累,農業機械投入與知識積累形成一種有形投入與內生增長相結合的復合資本品,又將加快技術進步的進程,技術進步又可以提高農業機械化投資的效益,使農業經濟系統出現增長的良性循環,從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長期經濟增長,提高競爭能力。
農業機械化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劃分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不是看它生產什么,而是看它怎樣生產,用什么樣的工具進行生產。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20世紀末,美國工程技術界把“農業機械化”評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進步起巨大推動作用的20項工程技術之一,列第7位。這一評價基于100年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所引發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農業發展和食物安全。客觀地反映了農業機械化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在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國際上通常把農業機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為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標志。
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民收人提高,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
農業機械化的過程,是農業生產要素中農業機械增多、農業勞動力減少的過程,也是農民收入提高,工農差距、城鄉差距縮小,農工貿協調發展的過程。因此,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關系。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農民收入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社會進步、產業結構和貧富狀況的重要指標。已經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都小于8%,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在2%~5%之間,現代農業生產不僅能用很少的人力生產出保障社會需求的豐富多樣的農產品,保障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和食物安全,還可轉移出很多的農業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生產經營,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使世界經濟更加繁榮,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此時,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能達到甚至超過社會平均水平。農業和整體經濟協調發展,社會需求和消費水平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使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大量轉移和由農村向城鎮轉移成為可能,產業結構、城鄉結構調整優化,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從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
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
2003年,全國農業機械原值達到3362億元,鄉村農戶平均擁有農業機械原值1300多元,占農村住戶年末每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的25%。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04億kW,平均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31kW。
拖拉機保有量達到l494萬臺,其中大型拖拉機97.26萬臺。聯合收獲機36.22萬臺。平均每百畝耕地擁有拖拉機數量0.77臺,配套農機具1.18部;每百戶擁有拖拉機數量6.1臺。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3%,其中機耕水平47%,機播水平27%,機收水平19%。有12個省(市、區)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40%,其中8個超過50%。農業機械化作業領域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面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發展空間不斷擴大。在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中,小麥基本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播種、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74%和?2.8%。水稻栽植、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為6%和23%;玉米播種、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為47%和1.9%;大豆播種、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為47%和23.2%。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及牧草機械化等仍是薄弱環節。
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必須加以解決。一是農業機械化發展已嚴重滯后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業機械化投入不足,農機品種、質量、農機作業項目和農業機械化服務不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人口過多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機械化落后已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癥結,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很低,與農業大國的地位及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很不相稱,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適應農業參與國際競爭。
從總體上看,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依據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方法》判斷,仍處于初級階段(即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時期),僅相當于法國20世紀50年代,韓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迫切需要國家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其發展。
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推進農業機械化”,2004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提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的支持政策,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符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對于鼓勵和扶持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促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將發揮重要作用。按照國際慣例,在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和加快工業化發展時期,是國家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的關鍵時期。為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跨越式發展,借鑒國外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經驗,依照WTO農業協議給予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空間,對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加快農業機械化政策法規建設步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已正式實施。圍繞該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農業機械化行業宏觀管理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加大政策法規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保護力度。
進一步加大農業機械購置和使用補貼力度
從2000年開始,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折期。2002年,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福建、遼寧、山東、黑龍江、湖北、吉林、重慶、山西等14個省(市)處于或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2003年,全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達到40.53%,全國稅收收入超過2萬億元(不包括關稅和農業稅)。我國已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進入反哺期和轉折期的省(市)和地區將繼續增加。因此,中央財政補貼應加大農業機械的購置補貼力度,以增加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補貼、部分出資的政策扶持外,還可通過建立基金、提供優惠貸款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民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農業機械化,發揮政策調控功能,以調整、優化我國農業機械裝備結構,適應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
依法對農業機械作業繼續執行免稅政策,對標準化、規模化機械作業實行一定補貼政策,以充分發揮農業機械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增強農機經營主體的競爭力。
實施農業機械用油優惠政策
對農用燃油實行減免稅和價格補貼,是WTO成員國政府通過生產資料補貼給農民的間接性收入支持。我國應盡早實施農用燃油補貼政策,以降低農業機械作業和農業生產成本,**大限度地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
在國家將要實施的燃油稅改革中,應依法對農業用油實行免稅政策。并通過部門轉移支付的方式,對田間作業用油實行30%~40%的價格補貼。補貼對象以農業機械經營者為主。
加大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國家應依法加大對有關科研機構和院校從事農業機械化科學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應盡快建立農業機械科技開發專項基金,組織實施重大新型農業機械產品和配套機具的開發和生產。重點解決農業機械新技術、新機具科研開發總體滯后,不能滿足結構調整需求等問題。對市場需求大的短缺產品進行重點開發。通過政策扶持、科研開發和示范推廣,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部門、推廣部門參與的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農業機械化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
結合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選擇有一定基礎、區域經濟明顯的市(縣),進行重點示范和扶持,提高農業機械裝備和機械化水平。國家設立的基層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機構應當以試驗示范基地為依托,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無償提供公益性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培訓等服務。通過加強農業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項目示范作用。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規定,向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產品。
加強公共服務和從業人員培訓
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體系,行使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通過增加投入,加強培訓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培訓手段和設施,增強培訓能力。采取多種措施,分期分批對農民機手、農業機械專業戶和基層農業機械管理人員開展農業機械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工作,并將培訓費用支出列入部門財政預算。
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
繼續實施農業機械化“走出去”戰略,加強政府間的農業機械化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加強農業機械標準化、質量監督等領域的交流,借鑒國外經驗,逐步建立完善的農業機械化標準體系和質量監督體系。另一方面擴大有競爭優勢的農業機械化技術輸出和農業機械產品出口。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國內農業機械企業在境外投資辦廠,擴大我國農業機械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規模,鼓勵國外先進農機企業到我國合資或獨資辦廠,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和農業機械產品質量的提高,加速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全面提高我國農業競爭能力和農業國際競爭力。
結 束 語
綜上所述,農業機械化在建設現代農業進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業機械化可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和農民收入提高,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使農業經濟系統出現增長的良性循環,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嚴重滯后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癥結,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為更好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國家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力度,解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依法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搜索]: 現代農業 農業機械化 發展 研究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27: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