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2020,国产 字幕 制服 中文 在线,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關注微信
小程序

全方位多角度齊發力 共促農機化提檔升級

作者:中國農機化導報 本站發布時間:2017年01月22日 收藏

  山西:信息公開確保購置補貼工作公平

  2016年,山西省認真貫徹“縮范圍、控定額、促敞開”九字方針,在抓好信息公開的同時,將補貼品目由57個縮減為46個,集中資金補貼該省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以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需機具,并對免耕播種機等6個品目實行敞開補貼;適度降低機具補貼比例,所有分檔產品的平均補貼率控制在25%,在資金較為緊張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農民購機需求,提高普惠程度;進一步規范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產銷、購買與核實行為,先后對30家違規產銷企業進行了處理,有效確保了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順利實施。

  根據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并逐步進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各個環節的實際,從2014年開始,山西就在全省大力推進了基于網絡的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公開模式建設,主要依托“山西農機化信息網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公開專欄”和“山西省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并將相關信息與各市縣農廉網、電子政務平臺進行了鏈接,對外加強信息公開,對內加強操作管理,初步建立起了上接中國農機化信息網,下聯各市縣政務信息網的信息服務系統平臺,實現了從政策信息到過程信息的全方位公開,做到了公開公正、陽光操作,互聯互通,全民可參與、全社會可監督。

  山西將農機購置補貼相關政策、各地工作動態、咨詢投訴電話、違規查處等信息上網公開的同時,重點進行了“四個實時動態全公開”。

  一是實時公開補貼產品。山西省將納入補貼范圍的所有產品參數、多角度照片、銷售價格、補貼額度、生產企業、經銷企業等信息全部進行實時公開,購機者可以根據需求,隨時查閱、了解相關信息,極大地方便了農民。

  二是實時公開補貼產品生產企業和經銷企業。按照“經銷商由生產企業自主確定、自主公布”的要求,山西省專門開發了農機補貼產品生產企業、經銷企業實時查詢平臺,凡是有意愿在山西經銷補貼產品的企業,都可以隨時進行網上注冊,由生產企業自主選擇、授權并實時公開。生產企業和經銷企業之間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同時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做到了農機部門對生產企業、經銷企業的授權不設限、不審批、不匯總、不公布。

  三是實時公開補貼資金使用情況。每年年初,山西省就組織各縣將下達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全額上網,按照“先買先補,資金用完為止”的原則進行補貼,購機者可以實時查詢補貼資金使用情況,滿足了農民的知情權,杜絕了農民購買了機具卻因為沒有補貼資金而無法享受補貼的情況發生,減輕了基層農機部門工作人員的壓力和負擔,確保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規范、高效、廉潔實施。

  四是實時公開補貼信息。山西省開發了補貼信息實時公示和補貼信息辦理進程實時查詢平臺,將農機部門核實通過的補貼信息實時鏈接到農機補貼信息公開專欄,同步進行7天公示,**大限度縮短公示周期,減少購機者辦理、領取補貼資金的時限。同時,該省還將農機部門對補貼信息的受理、公示、向財政部門請撥資金、財政部門兌付補貼資金等情況也一并在網上公開,購機者隨時可以查詢補貼申請的受理進程,做到全程公開。

  在促進信息公開方面,山西省農機局主要采取了“四強化”的措施。一是出臺《山西省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公開專欄建設規范》等制度,強化了規范建設;二是及時組織專門的信息公開專欄建設培訓,強化了培訓引導;三是定期開展檢查通報,并將檢查結果納入績效考核,強化了過程管理;四是利用電臺、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全方位宣傳補貼信息公開的內容和渠道,強化了公開效果。

  在抓好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公開的同時,山西省提出:所有有購置農業機械并從事農業生產意愿的公民都可按照先來后到的原則享受補貼,取消一切優先補貼的條件限制,把選擇權交給時間;對納入山西省補貼范圍且未在他地發生違規行為的產品,全部進行歸檔,把選擇權交給購機者;對有從事補貼產品銷售意愿且符合**低市場準入條件的經銷商,均可在全省區域內從事銷售,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和農民,有效確保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規范、高效、廉潔實施。

  吉林:構建“一鄉一強社”打造現代農業主力軍

  農業部確定吉林省為“全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后,吉林省委、省政府對“示范省”建設工作高度重視,把扶持發展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示范省”建設重要內容;把整省構建“一鄉一強社”,作為推進“示范省”建設重要方式。2015年和2016年,吉林省已投入財政資金6.63億,在261個鄉鎮建設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61個,引領的“示范省”建設的主力軍隊伍正在發展形成。

  首先,堅持統籌規劃,構建推進示范省建設新格局。吉林省按照“一鄉一強社”的原則,突出玉米、水稻兩大主要作物,聚焦全程機械化六個生產環節,采取30個糧食主產縣整縣推進,非糧食主產縣重點產糧鄉鎮整體跟進的方式,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培育建設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十三五”期間,計劃在全省扶持建設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0個,在全省形成“縣縣都有主力軍,鄉鄉都有領頭羊”的全程機械化發展新格局。

  第二,堅持機械化引領,構建機械化倒逼規模化發展新模式。按照機械裝備與經營規模相適應,裝備能力與規模效益相協調,相對集中經營與整村整鄉推進相結合的原則,配置農機裝備,同時預留一定發展空間。旱田經營耕地面積1500畝—5000畝,享受補貼的農機裝備投資分別不超過250萬元和450萬元;水田經營耕地面積1200畝—4500畝,享受補貼的農機裝備投資分別不超過250萬元和450萬元。形成以機械化推進規模化,以規模化帶動機械化發展的相互促進的發展機制。

  第三,堅持高標準配置,培育推動示范省發展新力量。吉林省以推進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項目為總抓手,采取農機裝備和機具庫棚雙項同步建設,農機裝備高標準、大型化、上水平全程配套建設,突破薄弱環節,彌補發展短板,形成既符合現代農業和全程機械化發展,又體現配置合理和效益優化的要求。在具體實施上,對旱田選配玉米籽粒直脫聯合收獲機、烘干機及水田選配烘干機的,給予優先扶持。機具庫棚建設按照統一標準、統一名稱、統一顏色、統一標識的“四統一”進行建設。印有“吉林省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標識的機具庫棚,已成為鄉鎮的地標式建筑,展示著用機械化引領農業現代化的嶄新風貌。

  第四,堅持多元化投入,注入推進示范省發展新動力。建設資金總體上按照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省級資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籌資金3∶3∶4的投入比例實施購機補助。在具體推進上,采取“二貼一補、二貸一租、二免一減”的方式扶持建設。“二貼一補”就是在裝備建設上,給予中央和省級農機購置兩項補貼,在機具庫棚建設上給予省級定額補助。“二貸一租”就是省農委與省農行、省工商行和中國農業銀行農業金融租賃公司協作,開展農機貸、農機抵押貸兩項業務和農機金融租賃,解決主體建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二免一減”就是金融業務開展上,農總行和工總行分別確定吉林省農行、工行為全國試點行,對吉林省確定的全程機械化建設主體,在貸款上給予“免分類、免評級和減年限”政策,放開管限,降低門檻,扶持建設。

  第五,堅持“三個保障”,構建推進示范省新機制。強化組織領導推進。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副書記馬俊青和主管省長隋忠誠,對示范省建設高度重視,親自安排部署示范省建設工作。省政府制定《關于開展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的實施意見》,省財政設立“農業機械化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安排2.2億元,“十三五”期間共安排11億元,支持全程機械化經營主體建設。同時,建立聯動推進機制,采取省級主導、市級推進、縣級主體、部門組織實施的方式,開展全程機械化主體建設推進行動。省政府出臺政策和措施,支持和指導全省全程機械化主體建設工作。市級協調落實、督導檢查。縣級保障如期完成建設目標。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承擔和完成建設工作和任務。強化績效考核。省政府把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納入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考核內容,將全程機械化主體建設評價考核與縣域經濟發展考核和縣級政府績效考核掛鉤,推進各項工作落實。

  黑龍江:落實“三·三”輪耕制全面推進農機深松

  近年來,黑龍江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統領,全面落實“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總體要求,積極落實“三·三”土壤輪耕制度,加快推進農機深松整地,深松作業面積和質量穩中有進、持續向好。2016年深松面積達3578.18萬畝,落實作業補助面積1037.5萬畝,超額完成深松整地任務,確保了糧食豐產。

  首先,深松整地與惠農政策相結合,提高工作推動力。黑龍江省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深松整地工作,有力地促進了深松整地工作的開展。為提高廣大農戶深松整地積極性,該省將深松作業與惠農政策進行了有機結合,在深松整地工作中實行了“一提高、兩敞開”政策。“一提高”就是將深松作業補助由2007年的每畝5元提高到每畝20元,部分市(地)還在省里補助的基礎上進行了累加補助,極大調動了農戶深松整地的積極性。“兩敞開”就是在補助面積上不設指標,只要深松作業達到30厘米以上,就能夠享受到補助政策;在農機購置補貼方案中,將有利于深松作業和具有深松功能的機具列入敞開補貼品目,對摟草機、抓草機、壓捆機等12個品目和類型的機具實行“敞開補貼”,占總補貼品目的50%。2016年共補貼購置“敞開補貼”的機具1851臺。同時,在深松整地期間,通過組織召開現場會、觀摩會推進深松整地,并加強與新聞媒體合作,積極組織策劃對深松整地補助政策和深松整地典型的宣傳報道,為深松整地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第二,深松整地與秸稈還田相結合,提高生態農業水平。近幾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以深松和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為基礎的保護性耕作技術,督促各級政府領導和職能部門履行職責。同時,針對該省積溫低、作業時間短的特點,組織專家針對玉米機收后秸稈大量滯留田間的實際問題,開展技術攻關,探索出了玉米秸稈翻埋、碎混、覆蓋三種還田方式。黑龍江省在25個示范縣建立53個秸稈還田示范點,落實示范面積1.4萬畝,錄制了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作業模式專題片,指導各地推廣翻埋、碎混和覆蓋三種技術模式。2016年全省秸稈還田面積5000多萬畝,其中,玉米秸稈全量還田面積達198萬畝,呈現出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第三,深松整地與信息化管理相結合,提高政策落實精準性。黑龍江省是全國開展深松整地監測信息化**早的省份,從2011年開始,該省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研發深松整地監測設備,目前已經升級至第四代產品,安裝總數達到6733套,覆蓋全省適宜深松整地的縣(區),實現了深松整地作業質量和面積核實的信息化、精準化。各地按照《2016年黑龍江省深松整地補助實施方案》要求,建立深松整地信息化監管工作制度,定期通報工作進度,并對深松檢測設備的統計數據進行人工抽查,確保深松補助面積不出現偏差。2016年深松作業期間,省農機管理調度指揮中心在每個市(地)設專人負責售后服務,開通24小時熱線,確保深松整地檢測儀發揮**大效能。為推動深松整地信息化進程,2016年該省從財政資金中撥付132萬元,在180馬力以上拖拉機上,為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免費安裝農機深松監測設備600套,提高了農戶安裝深松整地監測設備的積極性。在深松整地監測系統的技術支持下,黑龍江連續三年實現了深松作業補助遠程自動化統計,而且大大降低了基層深松作業面積核實的工作強度,降低了工作成本,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

  第四,深松整地與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提高作業組織化程度。目前,全省組建大型現代農機合作社1353個,購置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近7000臺,配套農機具5萬多臺(套)。從近年來的生產實踐看,農機合作社自主經營的1000多萬畝和輻射服務的3000多萬畝耕地,耕層深度達到25—35厘米,土壤耕層結構進一步優化。2016年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按照秋整地計劃倒排工期,主動為各類種植業合作社服務,利用種植合作社在土地規模經營上的優勢,既增加了作業量,又提高種植業合作社的耕種水平。據統計,農機合作社完成秋整地1089.83萬畝,其中達到標準的深松整地616.06萬畝,占深松補助面積的59.8%;安裝深松監測設備的農機大戶完成秋整地563.75萬畝,其中達到標準的深松整地421.44萬畝,占深松補助面積的49.2%,確保全省深松整地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江蘇:精準施策整體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2016年,江蘇省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的部署要求,全面啟動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建設工作,通過行政推動、補齊短板、機藝融合、創新驅動等綜合舉措,切實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步伐,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加快躍升,示范創建工作初見成效。

  首先,堅持多維度發力,力求精準施策。一是強化行政推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納入《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加以部署推進。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明確要求市、縣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有效推動了工作落實;同時,又將“啟動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省推進工程,建設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0個以上”列為《省政府2016年度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進行督查,促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鄉鎮,列入農業現代化建設考核內容,不斷加大行政推動力度。二是強化補貼促動。按照農業部“縮范圍、控定額、促敞開”總體思路,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行差別化分類調控,重點突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機具,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的農機具實行上限頂格補貼,薄弱環節裝備水平快速提升。全省新增高性能植保機2199臺,同比增長110%;新增谷物烘干機5768臺,增幅連續兩年超過50%,烘干能力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三是強化項目帶動。創設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獎補政策,啟動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設項目,省財政“十三五”期間預算安排專項獎補資金4.44億元,支持66個縣(市、區)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設。2016年,省財政安排第一批4000萬元用于支持15個首批示范縣建設,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第二,堅持多層次推進,確保技術到位。一是加強示范引導。針對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省農機局組織開展了以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為主題的“補短板”系列活動,先后召開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機械化、機務管理和“三秋”機械化生產系列現場觀摩會,重點展示演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各個環節的新技術新裝備,全省各地共舉辦相關活動超過500場次。二是加強機藝融合。成立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教授領銜的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專家組,負責決策咨詢、技術指導、培訓交流等工作。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培訓班,就作物周年生產各環節的機械化技術串聯、組裝和集成等進行培訓,引導各地逐步形成完整配套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三是加強督查指導。組織專家組開展“技術巡診”活動,分3個組赴15個首批示范縣開展技術巡診。強化督促檢查,去年12月,組織開展了示范縣中期檢查活動,掌握各示范縣中期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從檢查結果看,首批示范縣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了目標任務,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目前,第二批18個示范縣項目申報正在有序進行。

  第三,堅持多要素聚集,激發主體活力。一是著力加強機制創新。各地充分發揮農機服務主體機具、技術、人才優勢,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等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出許多好的經營模式,大力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全托管等服務,改變過去的單一服務內容,向耕、種、收、秸稈還田、植保、烘干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轉變。二是著力加強規范化建設。組織開展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引導農機合作社強化制度建設、民主管理、作業質量、安全生產等工作,促進了農機合作社規范發展。2016年,全省共創建國家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15家,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209家。三是著力加強服務能力建設。省級財政安排2500萬元扶持200個合作社機庫、50個維修點建設,促進了農機合作社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首次召開了全省農機機務管理現場會,加強機務管理操作規范及流程課題研究。加強農機合作社維修能力建設,積極拓展“企社共建”內涵。舉辦農機合作社維修人員培訓班,加強動手能力的針對性訓練。

  浙江:強化科技支撐加快推進“機器換人”

  近年來,浙江省在農業部的正確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圍繞地域特點和產業特色,堅持以“兩全兩高”為方向,以推進農機科技創新與推廣為主抓手,大力發展農業“機器換人”,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走出了一條具有區域鮮明特征的發展路子,成為創建全國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省。圍繞農業部加快推進“機器換人”的部署,浙江省加強隊伍建設、重點突破。

  一是加強研發創新,增加農機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農業“機器換人”有機換。依托浙江省農機企業、大學院校等農機科研資源較多的優勢,結合農業產業和農民實際需求,切實抓好方向指引和牽線搭橋工作,有效提升了農機研發創新能力和水平。并以應用需求為導向,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首批提出56個研發產品,其中填補空白類29個、拓展功能和提升性能類27個,率先建立起農機產品科研導向目錄制度,為農機研發創新指明了方向。積極搭建農機產學研推協同創新平臺,將各方面資源力量擰成一股繩,促進農機科技成果轉化。除每年定期舉辦農機科技協同創新對接活動外,還相繼組建了現代農業裝備設計研究院、現代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平臺,并在永康、路橋等農機裝備制造主縣建立了農機科技協同創新基地。

  二是加強政策創設,支持農機科技研發應用,保障農業“機器換人”有錢換。浙江省把政策作為推進農業“機器換人”的關鍵因素,積極爭取支持,研究創設相關扶持政策,支持農機研發創新與推廣應用。主要體現在“兩政策、兩專項”。“兩政策”即爭取農業部支持將浙江省列為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省,該省創新出臺農機新產品補貼政策,并先行將自走式秸稈撿拾打捆機等3個品目列入中央新產品補貼范圍,將食用菌機械等5個品目列入省級新產品補貼范圍,支持農機新產品推廣應用;通過研究創新出臺農機報廢補償政策,并先行將拖拉機納入報廢補償范圍,支持報廢淘汰老舊、高耗能農業機械。“兩專項”即設立農機化促進工程財政專項,支持重點高新農機產品引進和試驗示范;設立農業裝備科研專項,支持重點高新農機產品科研開發。

  三是加強主體培育,壯大農機科技應用隊伍,保障農業“機器換人”有人換。堅持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農機應用的主要對象,重點加以扶持,使之成為新技術新機具集成應用的試驗田、展示場。重點抓好了“一社、一中心、一人才”的建設。“一社”即大力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引導合作社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延伸服務鏈條,打造服務品牌,不斷做大做強做優。全省現有農機合作社1424家,其中示范性合作社117個。“一中心”即按照整合資源、拓展功能、優化布局的原則,推進“2+N”(“2”即作業、維修功能,“N”即培訓、銷售、產后加工等功能)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目前已在全省布局建成農機綜合服務中心38個。“一隊伍”即深入實施農機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聯合省人社廳、省總工會建立農機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長效機制,大力培養農機經營管理、駕駛操作、維修保養等技術人才,確保農機有人用、用得好、用得有效益。

  四是加強示范引領,完善農機科技推廣模式,保障農業“機器換人”換得好。堅持走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發展的路子,啟動實施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工程,建設一批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應用示范樣板,帶動農業“機器換人”整體提升。從點上抓起,以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規模農業(農機)經營組織為主體,選擇某一農業產業,全面推廣普及產業鏈各環節農機裝備,創建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程度高的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基地。從面上拓展,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集聚區、特色農業強鎮以及農機化示范區為主平臺,選擇若干主要農業產業,通過政策、科技、服務、管理等綜合手段,創建裝備應用廣泛、服務體系健全、農機農藝融合、安全生產穩定的示范鄉鎮(園區)乃至示范縣。“十三五”期間,全省計劃建成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10個、示范鄉鎮(園區)100個、示范基地300個。

  湖北:依托北斗系統助推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

  近年來,湖北省在農業部的強力支持和省政府的正確引導下,農機化生產信息化服務平臺取得了長足發展。互聯網+北斗+農機,使農機具成為農業物聯網終端,農機作業成為使用、收集信息的過程,大數據、云計算支撐下的精準作業、精細管理,成為精準農業的具體實現路徑。尤其在“互聯網+”的“風口”下,該省積極打造基于北斗的農機信息化應用示范樣板,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北斗和農機企業的廣泛參與和農機合作社積極響應,成為湖北省進一步實施好北斗項目和發展互聯網+北斗+農機式精準農業的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

  在通過北斗項目搭建精準農業信息化平臺的過程中,湖北省統一了多種應用系統的接口標準和技術規范,聯合有關企業和研究機構在拖拉機輔助駕駛系統前裝、聯合收割機即時測畝測產、高效植保裝備的北斗替代GPS、插秧機輔助駕駛等方面展開了技術攻關和裝備研發。并且已安裝781臺套基于北斗的深松作業監測終端,實現作業監控全覆蓋,確保了150萬畝深松作業面積真實準確,**大限度降低了成本和監管風險。同時,在天門市等地安裝30多套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完成精準作業10多萬畝。

  經過不懈努力,成功建立基于北斗產業發展的信息化合作新機制,明確以農機為主的農業行業應用目標與任務,并提供“一張網”、“一幅圖”的配套服務。“一張網”就是在全國率先建成北斗地基增強基準站網,即時提供農村高精度位置信息;“一幅圖”就是基于田塊大比例尺的空間數據電子地圖,即時提供各種農機作業數字化地圖,并實現水利、氣象、國土等專業性時空信息數據的在線共享。當前,主要建設基于北斗的“農機信息化作業智能調度”和“農機自動駕駛精細耕種”兩大系統,以及面向用戶的桌面軟件、手機APP、短信平臺“三位一體”應用終端。近期擬完成1.2萬臺套的示范推廣任務,遠期推廣應用要達到30萬臺套以上。作為此項工作的具體推進者,湖北省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組織協調工作。

  湖北省順應國家發展“互聯網+”的大勢,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總體設計方案中,針對過去信息化建設的共性問題,突出“兼容、共享、模式”三大核心開展創新。針對自成體系不兼容導致的重復建設問題,該省將繼續對已有的應用系統進行改造升級,整合為一個綜合平臺;針對部門間的信息“孤島”導致的信息不共享問題,將推行硬軟件的標準化建設,逐步融入全省統建的“楚天云”平臺之中,實現與氣象、水利、國土、測繪等部門相關數據資源的無縫對接,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開放共享;針對重建輕管、投入單一導致的模式不靈問題,湖北省將推行PPP模式,解決建設項目投資和公共服務的運維難問題。

  針對運行中出現的技術難點,湖北省依托已有的多方資源,著力建立企業參與、多主體合作模式,在移植和借鑒“互聯網+北斗+”在其他行業應用的技術和模式的基礎上,聯合攻克農機行業應用技術難關。在生產方面,著力研發收獲機的精準測畝測產設備,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宏觀決策;著力引進應用精量施肥打藥設備,服務國家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著力推廣應用類似深松作業的質量精確監控設備,服務補貼政策;在管理方面,著力制訂有關農機信息化產品的技術標準和檢測標準,為行業管理提供技術支撐;著力開展涉及農機安全的培訓、考試、工況和運行的在線監控,為農機安全監管提供技術支撐。同時,探索實現對補貼機具的在線核查,降低工作成本和監管風險。

  下一步,湖北省將圍繞重點,擴大示范應用。響應國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要求,發揮合作社的主體作用。該省將以農機合作社為抓手,突出國家級和省級示范社,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在生產領域,盡力提供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精準信息需求;在服務領域,通過引進消化的方式,著力解決購機補貼、金融保險、維修保養等電商服務模式的“短板”,提供農機信息化全面解決方案。通過成本與效益控制,讓合作社覺得有用、管用;通過培訓與服務,讓合作社覺得好用、會用。湖北省將在探索和試點之中,吸取經驗,借鑒他省的先進做法,促進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

  廣西:夯基礎強監管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近年來,廣西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創建“平安農機”為主要載體,狠抓監管措施和責任落實,全力防范農機事故發生。為做好農機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借鑒兄弟省區市先進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推動了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發展。此外,還對上一年自治區內取得良好成績的農機安全監理系統進行記功表彰,分別給30個集體和40名個人記二等功。

  廣西將農機安全生產作為工作開展的第一要素,自治區黨委政府組織各部門之間緊密配合,全力推進“平安農機”創建。具體來講,一是全面落實責任制,圍繞健全“政府領導,農機主抓,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長效機制,把農機安全生產納入各級政府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和績效考評,層層簽訂責任狀,堅持每年進行檢查、考評,確保責任落實到位。二是加強基層農機安全監管網絡建設,重點抓好鄉村農機安全協管員配備,桂林市為每個行政村配備農機安全協管員并將其工資補貼和工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全市共配備協管員1480多人。三是合力推進,自治區政府印發創建“平安農機”協作機制文件,各市、縣成立領導小組,努力將為民服務窗口延伸到農戶家門口。目前全區43個縣(區、市)被評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獲評率高達45%,廣西成為“平安農機”示范縣較多的省份之一。廣西政府也把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創建和全國農機安全監理“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示范窗口創建確定為全區“亮點”工作之一。

  首先,創新宣傳教育,加強農機安全文化建設。一是開展廣西農機安全文化鄉村行活動,廣西農機局和安監局、交管局聯合印發實施方案,以“關愛生命,文明出行”為主題,聯合開展了“千場電影”下鄉活動和“百場文藝”巡演活動。桂林等地每年組織到鄉鎮開展農機安全文藝演出、球類比賽和山歌對唱。二是開展“百萬農民”文明交通宣傳員行動,廣西農機局和交管局聯合制定實施方案、舉辦啟動儀式,廣泛開展鄉村文明交通勸導活動。三是開展農機安全知識進校園活動,欽州等地農機和教育部門聯合發文,開展以農機安全為主題的“三比賽”和“兩牽手”活動。

  第二,開展聯合執法整治,保持安全監管高壓態勢。一是建立完善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廣西農機局與交管局先后印發《聯合執法勤務機制》等四項制度,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聯合執法。二是聯合執法常態化,各級農機局、交管局在重大節假日開展專項聯合執法,統一排班、統一聯勤、重點治理。據不完全統計,全區每年聯合執法2000多次,參加人員8000多人次,查處拖拉機安全違法行為20000多起。三是加大聯合整治力度,聯合開展全面排查、造冊登記,重拳打擊使用偽造變造拖拉機牌證等違法行為;嚴厲查處拖拉機違法載人等違法行為,有效遏制農機重特大事故發生。

  第三,強化依法管理,推進業務規范化建設。一是完善農機安全地方法規體系,《道路交通安全法》頒布實施后,廣西自治區先后出臺了《廣西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六個地方法規規章制度。二是強化業務培訓,近年來,廣西農機局共舉辦培訓班16期,培訓2000多人次。三是積極推進業務規范化建設,廣西農機局認真貫徹農業部42、43號令及相關規定,印發《廣西拖拉機登記工作規范》等三個規范。研發使用農機安全監理業務管理系統和農機安全違法處理系統,實現全區聯網辦理業務和手機終端查詢處理。

  第四,加強應急管理,提高處置突發事故的能力。一是完善農機事故應急預案,2016年廣西區、市、縣、鄉、村完成了對應急預案修訂完善和備案工作。二是抓好應急預案演練示范,各區、市、縣每年舉辦農機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南寧、來賓等由市政府組織舉辦,縣、鄉政府分管領導觀摩。三是成功承辦2016年全國農機事故應急處置演練,廣西自治區、南寧市和邕寧區政府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全力支持;縣、鄉、村有效聯動,現場指揮果斷有序,事故勘察程序規范,參演單位配合密切、整體作戰能力突出;首次動用警用航空直升機及時有效施救,探索了山區農機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新模式,得到了農業部等領導的充分肯定和與會代表的廣泛好評。

  陜西:抓住機遇創新實干促進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

  陜西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一直將促進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省農機部門積極探索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的有效途徑,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秸稈綜合利用專業合作社,引進先進實用的秸稈綜合利用新機具,建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田,通過秸稈還田、飼草加工、資源化回收利用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模式。截至2016年底,全省擁有秸稈綜合利用機械24萬臺,年加工飼草能力達到1000萬噸,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面積達3050萬畝,利用率達81%以上,其中,省政府確定的重點區和禁燒區利用率達到96%以上。

  陜西省政府歷年來堅持把秸稈綜合利用列為保護大氣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舉措,省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作為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示范田建設、合作社扶持、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以及演示宣傳培訓。通過加強宣傳培訓,召開現場演示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2013年起,陜西對秸稈粉碎還田、飼草加工、撿拾打捆等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實行敞開補貼,增加了秸稈綜合利用機具的保有量,以機具保面積。西安、寶雞、漢中等市也出臺政策,根據地區特點對秸稈綜合利用機械進行累加補貼,此舉大大降低了農民購機的經濟壓力,進一步激活了群眾購置秸稈綜合利用機械的熱情。此外,各地市還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把秸稈利用與禁燒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把任務和責任落實到縣、鄉、村、組,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樹立“不敢燒”“不愿燒”和“舍不得燒”的意識。采取行政推動、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嚴格考核、兌現獎懲的辦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西安、寶雞、咸陽等市基本實現“零焚燒”的目標。

  經過研究發現,若要利用好被遺忘和廢棄的秸稈,實現“變廢為寶”,機械和技術是關鍵。陜西省農機部門組織科技人員大膽探索,聯合攻關,點上示范,面上推廣,針對不同利用方式,引進推廣了一批先進適用的新機具和新技術。具體體現在,研發引進的帶狀旋耕施肥播種機、防纏繞播種機等,成功解決了免耕播種機在秸稈覆蓋地塊作業中通過性差的問題;積極推廣聯合收割機裝配秸稈切碎裝置,實現了小麥收割后秸稈即時粉碎并均勻鋪撒;積極推廣小麥秸稈撿拾打捆技術,開展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進行打捆收集利用。

  同時,陜西省農機局還組織編寫并發布了《陜西省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規范》,規定:在關中,以建立示范田、扶持專業合作社為抓手,主推小麥秸稈撿拾打捆、玉米硬茬播種、帶狀旋耕施肥播種、秸稈還田和飼草加工等機械化技術,推廣“小麥機收+麥稈撿拾或還田+玉米免耕播種技術”模式;在陜南,主推小麥秸稈還田、旋耕整地、油菜秸稈機械化還田和油菜秸稈還田后水稻機插秧等機械化技術,推廣“油菜、小麥機收+秸稈還田+整地+機插秧技術”模式,開展稻草編織等初加工利用;在陜北,主推秸稈收貯+機械揉搓加工的飼草化黃貯干貯利用模式。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戶為載體,公司做紐帶”的工作方式,通過多種方式綜合利用,陜西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此方式下,24萬臺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投入“三夏”“三秋”生產,既可吸收大量勞動力,又可增加機械作業收入,加工利用飼草1000萬噸,可為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玉米硬茬播種、旋耕施肥播種、秸稈還田1700萬畝,能使1000多萬噸秸稈直接還田,相當于為土壤施入氮、磷、鉀肥料110萬噸,有效地減少了化肥投入,提高了土壤肥力;將全省3050萬畝小麥、玉米、水稻產生的秸稈進行科學合理利用后,每年可減少廢氣排放30億立方,促進了全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每年機械加工生產飼草1000萬噸,可滿足100萬頭牛飼草用量,提高了畜牧產業比較效益,促進了畜牧產業良性發展。“十三五”期間,陜西將繼續完善政策措施,并大力宣傳推廣各地在實踐中探索的成功模式,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的能源化、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

    1. <abbr id="arzqn"></ab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登封市| 平南县| 泽库县| 泉州市| 务川| 温州市| 泽库县| 靖宇县| 泰和县| 台安县| 保亭| 白银市| 松阳县| 伊春市| 水富县| 当涂县| 吴忠市| 长岛县| 嫩江县| 扶绥县| 峨边| 长岭县| 宜昌市| 乳源| 贡山| 都安| 页游| 买车| 墨竹工卡县| 红河县| 遵义市| 凤翔县| 仲巴县| 堆龙德庆县| 子洲县| 兰溪市| 泸定县| 泽普县| 安图县| 彝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