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從麥收變革看農機行業眼前利益和未來商機
從麥收變革看農機行業眼前利益和未來商機
導讀:筆者近日看到《從鐮刀到聯合收割機,68歲老鐵匠面臨失業》一文,不禁感慨:歷史潮流在推進,人類社會在進步,作為人類第一產業--農業有力推手的農業機械工業,如果農機生產企業、經銷商、農機用戶不能與時俱進,必定會被淘汰。
麥收在變革
工具在變革。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農業“冷工具”--鐮刀,從石器制品到金屬制品,可以說是匯聚著古代人類文明的傳承。幾千年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被近現代的機械作業所取代。鐮刀已經演變成現代化農業機械中的零部件--刀片,傳統的人工勞作也早已被高效率的農機代替。
耕地地塊在變革。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主要以人力和蓄力為主,所以一般都是小地塊耕作。即便是近現代,受“打土豪分田地”、“分田到戶”等歷史政治因素影響,依然是以小地塊耕作為主,還好已經開始有機械動力介入。到了近些年,為了讓耕地的產出利益擴大化,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漸成潮流。從國家戰略儲備的糧食安全角度考慮,向土地要產出利潤,唯有大地塊高標準農田才是未來的耕地改革方向。
收割作業在變革。傳統“麥客”以人力為主,在麥收季節,從南向北,人走到哪里鐮刀就揮舞到哪里。近現代的“鐵麥客”大軍,沿著公路一路向北,雖然比傳統“麥客”收割時輕松些,但是隨著收割機的增多,不知道前方的麥子是否已經收割,還是冒著一定風險的。近兩三年,隨著互聯網大潮的洶涌來襲,諸如農機360網手機終端軟件“農機幫”等信息化工具的出現,訂單式收割、“附近服務”式作業等漸成趨勢。
眼前的利益
合作社靠勞作得到的收入在變化。據了解,單個農機手外出作業的情形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加入到合作社的農機手“搭伴兒”外出收割作業。與單純的收割作業相比,不如提前簽訂農機作業服務合同,在小麥收割之后的農田里進行耕地、播種等復合式農機作業,綜合路費、油價、人際關系維護等各個方面考慮,從長遠角度來看,前者的收入遠不如后者。
生產企業靠產量得到的利潤在減少。據了解,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額下調和農機排放標準升級到“國三”等政策變化的影響,在加上購機者對今年出廠的小麥收割機質量持謹慎態度導致的持幣觀望,預測到今年小麥收割機市場將不是很景氣的部分主流生產企業,產量比前些年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此時也正是以服務水平提升來搶奪市場占有率的好時機。
經銷商靠差價得到的效益在減少。毋庸置疑,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買農機的農民數量也在減少,在加上今年主要小麥收割機生產企業的產量也在減少,產需雙方的量都在減少,經銷商靠進價與出價的差價收益也在減少,因此經銷商轉型升級將是大勢所趨。
未來的商機
我國的土地流轉進程還在繼續,中國龐大的人口數字對糧食需求也是巨大的,小麥作為中國北方主要糧食作物的狀況很難改變,小麥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在我國已經很高。在這樣的前提下,“土里刨食”繼續種植小麥的農民想要收入穩定或上升,唯有降低成本和擴大種植面積兩個方向。擴大種植面積后,土地流轉、農藥化肥、機械作業、人工支出等各方面的投入也將增加,適度規模經營仍然在探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農業機械在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農機合作社的商機。使用農機作業來賺錢的群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用的農機要能適應未來農田的環境。一般情況下,農機手要用一年半左右才能賺回購買成本,因此在購買小麥收割機的時候一定要看清形勢,確保機器在一兩年后還能處在盈利的狀態。同時,利用往年作業時的歷史記錄和互聯網,提前與大型農場或種糧大戶簽訂耕、種、收全程作業合同,確保合作社已有農機在作業季有活兒干,在現有農機和人員閑暇時間再通過“農機幫”等手機終端軟件“在線接單”。
生產企業的商機。市場上銷售很好的同類型產品、自身品牌下獨有的特色產品、適應未來市場需求而正在研發的產品,三類農機產品缺一不可。雖然未來的農機使用者數量在減少,如果一臺農機經過簡單調整就能收割多種農作物,,農業機械的使用價值和頻率就不會減少,因此,產品創新、質優價廉、品牌占有率將是農機生產企業的發力方向。
經銷商的商機。農機的使用者、生產者數量都在減少,經銷商的數量必定也會減少。“多條腿走路”,開辟新的盈利點,增強抗風險能力。除非所經銷的品牌前景足夠好,那么單一產品、品牌經銷的抗風險能力則很弱。能夠開發出農機“后市場”的經銷商,在多種類、多品牌農機產品的售前培訓、銷售、售后維修、農機保險、農機貸款等多方面都能運營,才有可能立于不敗之地。
結語:人不與時俱進,面臨著失業;企業不與時俱進,將會被淘汰。農機行業的各方群體只有看清現在的形勢,辨準未來的發展方向,才有可能走得更遠。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