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關于扎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指導意見
關于扎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指導意見
農業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銀監會
關于扎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農業廳(局、委),發展改革委,財政(財務)廳(局),各銀監局,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探索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平臺和載體。2010年以來,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農業部在全國認定了28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統籌謀劃,協力配合,加大支持,示范區建設日益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帶動力。當前,我國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跨越的關鍵階段,為使示范區進一步當好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農業改革的“試驗田”和區域現代農業“展示板”,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按照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要求,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強化改革創新、科技驅動、資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動現代物質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健全,打造發展先進、創新活躍、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樣板,形成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極,示范引領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
(二)總體目標。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示范區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初步形成一批區域代表性強、類型多樣、路徑清晰的建設模式。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全面落實,耕地質量大幅提升,現代科技廣泛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平均達到80%左右,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平均超過60%。農業用水總量有效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農業廢棄物(農膜、秸稈、畜禽糞便)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引領和帶動各地現代農業發展邁出新步伐。
二、改善生產條件,率先實現基礎設施完備化
(三)集中連片建設主導產業核心片區。以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核心村鎮為基礎,健全統一規劃、部門協調、程序規范的建設管理體制,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發揮好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業土地開發資金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落實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措施,整村整鄉整建制推進核心片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示范區以核心片區為載體,積極探索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糧食產能建設有機結合,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穩定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產穩產、生態安全的現代糧食生產基地。鼓勵運用以獎代補、以補促建等措施,支持村集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核心片區項目建設任務,完善建后管護機制。
(四)分類打造特色產業園(基地)。堅持市場導向、規模合理、效益優先,結合“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統籌布局各類特色產業示范園(基地),有序推進高水平、網格化、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示范園(基地)建設,發揮比較優勢,實現以點帶面、錯位發展。支持示范區按照程序和標準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廣泛開展園藝作物、熱作標準園創建活動,以及園藝作物“三品提升”(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和品牌創建)行動。
(五)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堅持推動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與區域土地消納能力、資源承載能力相匹配,調整優化畜禽水產養殖基地布局,開展養殖標準化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活動。鼓勵優先利用未利用地發展養殖業。率先應用物聯網技術和智能化養殖設備,建立科學、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管理機制。支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開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配套建設畜禽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探索規模養殖用電按農業生產電價執行的具體實施辦法。
三、強化科技支撐,率先實現技術應用集成化
(六)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機械化。積極探索現代耕作技術與全程機械化融合的生產模式,支持示范區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促進糧食主產區的示范區率先實現小麥、水稻、玉米等主糧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其他農產品優勢區的示范區在機插秧、機采棉、甘蔗機收等薄弱環節上率先突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向示范區傾斜,培育壯大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探索推廣以信息化手段促進跨區作業、訂單作業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優先在示范區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項目。
(七)率先普及應用現代科技成果。探索農業科研機構與新型經營主體合作集成熟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徑,建立并完善“一個主導產業、一位首席專家、一個示范基地、一套技術模式、一支服務團隊”的農技推廣機制,促進現代科技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創新拓展科技服務領域,建立新品種推薦、育秧供苗等綜合服務網絡,加強基層農業災害預警防控與統防統治能力建設。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廣使用產地質量證明,建立產地準出機制。有條件的示范區要率先整合農業信息資源,加快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融合發展,推動物聯網等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生產管理智能化平臺和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信息平臺。
四、激發發展活力,率先實現生產經營集約化
(八)構建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新格局。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農民采取互換、入股、托管、并地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健全流轉市場和縣鄉村服務網絡,鼓勵支持承包土地經營權更多地通過公開市場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探索建立自愿組合、集中連片流轉土地機制。支持國有農場參與農村土地流轉。鼓勵示范區率先建立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圍繞產前產中產后關鍵環節,為眾多分散經營農戶提供統一服務,以社會化服務帶動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標準化。對落實政策好、激勵措施實、推進成效顯著的示范區,在組織申報相關項目、試點政策時給予適量加分或優先推薦獎勵。
(九)傾斜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新增農業生產性補貼的支持重點,放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機庫棚、倉儲等設施的用地扶持政策。引導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聯合與合作,探索鼓勵科技特派員、大中專畢業生、基層農技人員領辦或創辦農民合作社的政策措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覆蓋到所有示范區,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力度,培訓對象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
(十)全方位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健全農業公益性服務經費保障和績效考核激勵機制,試行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創新搭建以公益性服務為基礎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吸引農資配送、農機作業、工廠化育秧、病蟲害統防統治、配方肥統配統施、設施維修等經營性、半經營性服務有序集聚,促進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服務優勢互補、成龍配套,為各類主體提供保姆式、菜單式、超市式等多種形式系列化服務。探索制定重點行業、主要品種生產性服務的具體規范和合同樣本,健全服務標準和流程。
(十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支持示范區依托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基地,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業集聚區集聚,建設與農業產業化集群相配套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完善鮮活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和冷鏈物流體系,支持各地發展農社對接、農超對接、直銷直供等現代流通新業態;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創建區域特色品牌,發展電商及連鎖配送,探索創新服務農業生產營銷的新方式。支持相關領域、相近環節、上下游產業間的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融合發展,通過“接二連三”、“隔二連三”,創新聯動經營、協作服務的合作機制,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組合型、群體化發展。
五、保護資源環境,率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十二)實行農業資源掛牌保護。在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基礎上,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漁則漁,推進區域生產力布局優化,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制度,率先在示范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掛牌保護機制。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及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成果為基礎,支持示范區構建耕地保護信息平臺,建立公開公示機制。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促進免耕播種、深松整地、科學除草等技術廣泛應用。加大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畜牧業提質增效示范工程在示范區實施力度,優先在適宜示范區開展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
(十三)推進農業環境長效治理。探索構建適應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技術體系,加快改變大水、大肥、大藥的技術模式,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建立農藥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檔案,探索農藥可追溯體系。健全農業面源污染和農產品產地環境例行監測制度,鼓勵開展高標準農膜推廣和殘膜回收利用示范,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新機制。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探索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新途徑。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重點在示范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逐步實現示范區全覆蓋,不斷提高水肥一體化等農藝技術在示范區的應用水平。
(十四)發展高產高效生態友好型農業。以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為衡量標準,凈化產地環境,因地制宜建設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基地。有條件的示范區應積極開展糧食作物改種飼料作物、糧草輪作、發展草牧業等試點,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積極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循環模式,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力發展立體養殖,積極推進稻魚共生、林下放養等生態農業模式。
六、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實現支持保護系統化
(十五)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強化財政資金統籌使用,在資金來源渠道不變、用途不變、管理權限不變、檢查驗收標準不變的前提下,打破行業界限、部門分割,以示范區為平臺,以規劃為依據,以核心片區建設為切入點,按照功能配套要求,統籌銜接各類項目實施的資金計劃和進度安排,建立健全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溝通協調機制,提高財政資金有序投放的整體效能和使用效率。中央財政對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大、現代農業發展成效好的示范區繼續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并逐步擴大獎補范圍,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相關涉農資金結合現有渠道對符合條件的示范區給予傾斜支持。
(十六)創新農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廣以農業機械設備、水域灘涂養殖權、承包土地收益權、農業保險保單、訂單倉單等為標的的新型抵(質)押擔保方式,建立各類農業資產價值評估機制和流通變現渠道。把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客戶信用評定范圍,對信用等級較高的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額度放寬、手續簡化等正向激勵措施。創新農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建立農業金融風險補償基金,組建政府出資為主、涉農服務為重點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選擇有條件的示范區開展財政資金引導金融資本試點,優先建立農業信貸擔保機構。
(十七)完善農業保險服務。加快發展農業保險,提高糧食作物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探索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生豬目標價格保險和蔬菜價格指數保險,以及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等業務。鼓勵保險機構開設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及適應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的險種。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對設施農業、農機具、漁業養殖、制種、林果等保險保費予以補貼。
七、強化輻射帶動,示范引領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十八)推動“產村城”協調發展。示范區現代農業建設規劃應納入本地城鄉發展總體規劃,引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諧相融。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拓展農業功能、傳承農耕文明,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業態,實現產村相融,一體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將農業生產作為城鄉發展的生態本底,探索建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生產的生態保護與補償機制。
(十九)強化聯合與協作。鼓勵示范區與其它區域建立農業區域合作機制,采取共建基地、合作營銷等方式,先發帶動后發。通過召開現場觀摩會、經驗交流會、專題研討會等形式總結推廣建設經驗。鼓勵示范區積極參與農業國際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設備、優良品種、科學管理模式,開展優勢農產品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設,開拓出口市場。
(二十)創新建設管理機制。建立農業、發改、財政、銀監等中央部門單位參加的示范區會商機制,健全完善示范區競爭擇優的準入機制、動態監測的評價機制、能進能退的管理機制,提高建設指導和管理服務水平。省級有關部門要加強示范區建設跟蹤分析和指導服務,及時幫助解決重大問題,形成推動示范區建設的強大合力。各示范區要建立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的示范區建設議事協調機構,統籌整合資源,出臺得力措施,明確職責分工,強化督導落實,確保示范區各項建設任務順利高效完成,真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農業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銀監會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