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星光農機4月27日上市定位分析
星光農機4月27日上市定位分析
一、公司基本面分析
中型聯合收割機龍頭。公司主營聯合收割機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用于小麥、水稻及油菜等農作物的收獲,是國內水稻和油菜聯合收割機的主流機型,也是小麥聯合收割機的兩大品種之一。2014年公司實現銷售聯合收割機8189臺,產品覆蓋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等,并出口東南亞、西亞、非洲、南美洲等地。
二、上市首日定位預測
財富證券:9.9-13.2元
興業證券:22.2-29.6元
星光農機:專注中型聯合收割機的龍頭
事件:公司擬于2015年4月14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新股。
投資要點
中型聯合收割機龍頭。公司主營聯合收割機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用于小麥、水稻及油菜等農作物的收獲,是國內水稻和油菜聯合收割機的主流機型,也是小麥聯合收割機的兩大品種之一。2014年公司實現銷售聯合收割機8189臺,產品覆蓋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等,并出口東南亞、西亞、非洲、南美洲等地。
公司競爭優勢在于產品性價比高,適于山地丘陵地區。公司主營中型聯合收割機,產品性價比高、含雜率低、損失率小、投資回報期短、適應性強、可靠性高和外形美觀,適用于我國占地總面積三分之二的山地和丘陵地區,避開了適用于平原地區的大型聯合收割機的競爭。
土地規模化經營興起,中型化農機前景向好。截至2012年末,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57.17%,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土地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將興起,農業機械化率將進一步提升。預計地勢平坦地區的農業機械化將朝向大型化和高效化發展,但山地和丘陵地帶仍將以中型化農業機械為主,中型化農機前景向好。
公司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年產2萬臺多功能高效聯合收割機項目。公司此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5000萬股,全部用于年產2萬臺多功能高效聯合收割機項目(49789萬元),項目完全達產預計新增銷售收入13.2億元,新增利潤總額1.98億元。
給予15-20倍PE估值區間為9.9-13.2元。根據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65%,其中小麥達到90%以上,水稻種收分別達到60%和85%,玉米達到50%的水平,油菜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15%和20%以上,農機的新增和更新需求到2020年前仍將保持穩定。按公開發行5000萬新股攤薄預計公司2015-2016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66元、0.72元,行業平均PE估值范圍在15-20倍,給予公司2015年業績15-20倍PE估值區間為9.9-13.2元。若按照公司擬募集資金額計算,恰好足額募集的發行定價約為11.23元/股。
風險提示:農機購臵補貼取消或公司產品未能進入補貼名單。(財富證券)
星光農機-農機行業又一標的:聯合收割機行業前三甲
投資要點
公司主要產品為星光系列聯合收割機,可用于小麥、水稻及油菜等農作物的收獲。下游包括流通渠道提供商和終端的農機使用者。公司屬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近年來,公司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客戶基礎持續鞏固,已建立起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戶基礎;2012年在聯合收割機領域的市場占有率為1.01%。
2011~2014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出現一定波動。201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05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08億元,至201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76億元,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26億元。其中,2012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實現50%和63%的大幅增長,而2013年和2014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出現一定的下滑。
公司產品未來需求或平穩發展。我國目前收獲機械行業的市場需求主要來自于新增需求和更新換代需求。根據工信部的需求預測,2011至2015年,聯合收割機總需求量約80萬臺,平均每年15萬臺以上。同時,我國聯合收割機2012年保有量達到127.88萬臺,已形成了持續的更新換代需求。
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我們預測公司2015年EPS為0.74元。參照可比公司新研股份、江淮動力和一拖股份的估值,考慮到公司產品未來需求情況和公司競爭力,及當前新股受追捧的投資風格,我們認為給予公司2015年30~40倍較為合理,合理股價為22.2~29.6元。
風險提示:產品結構單一的風險;市場占有率較低、市場控制能力較弱的風險;政策變化風險;生產經營季節性波動的風險。(興業證券)
三、公司競爭優勢分析
公司亮點:
產品優勢。由于產品和服務是公司創造獨特價值的載體,公司關注能為用戶帶來價值的所有關鍵生產經營環節,并**終都落實到產品和服務之上,形成公司目前的產品優勢和服務優勢。技術研發優勢。公司非常重視新產品及新工藝的開發,主要技術骨干均長期從事聯合收割機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公司以自主研發為主,目前已擁有84項授權專利。
質量控制優勢。多年來,公司牢固樹立質量意識。一方面,建立了一套較為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質量文化,形成了全員、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公司在工藝裝備手段方面不斷投入,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因此,公司在生產設備投資規模不大、主要依靠外購和外協提供大部分零部件的情況下,有效地保證了產品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