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整合資源解難題 農機手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
整合資源解難題 農機手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
目前,我國農業耕地、播種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已超過52%,農業生產一半以上的工作量已由農用機械來實現。在此過程中,全國4000多萬農機手功不可沒。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這些有技術、能管理、會經營的農機手,正加快推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當農機手圖個啥
今年51歲的榮登太,是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辦事處王廟村的一名農機手。近5年來,他和兒子用玉米聯合收獲機收玉米,用免耕播種機種小麥……全村800多畝地,都是他們爺倆耕種,每年農機作業收入達10多萬元,被稱為新型“農機致富帶頭人”。
靠學習職業技術掙錢,這是目前大多數農機手職業選擇的初衷,而更打動榮登太這批老農機手的其實并非金錢。
“俺從來沒想過離開農村。俺種這么多地,掙這么多錢,這在過去想也不敢想。”榮登太回憶說,改革開放之初,王廟村剛分田到戶,一家幾畝地,全家老小齊上陣,還忙得沒有空閑。割麥時,用鐮刀割,割半壟就累得直不起腰來;割完還得打捆、用板車拉,拉到場院里,再用牛拉著石磙,慢慢軋,割麥需1個多月,人累得脫一層皮。過了秋天,掰玉米、捯玉米秸,然后犁地、耙地、耢地、播種,“人怕過麥、牛怕過秋”的俗語就形象地說明了過去勞動強度之大。
上世紀80年代初,榮登太第一次親眼見到拖拉機的威力,他暗下決心學好技能,操縱好這個“大家伙”,改變村里落后的耕作方式。
那時候東昌府區農機局僅有幾臺20馬力左右的拖拉機,榮登太對農機局長杜洪軍軟磨硬泡,讓他教授開拖拉機的要領。不久,聰明的榮登太就掌握了操作技能,開始用拖拉機帶著鄉親們奔上了致富路。
“這些年外出打工的鄉親越來越多。我琢磨著,與其讓地撂荒,不如讓農機手代替他們耕種,國家的各項惠農補貼仍歸原土地承包人。年終時,打工的農民賣糧得收入,我們農機手靠農機作業也能增收,這是兩全其美的好事。”榮登太說,如今,在王廟村像他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機手已經有30多人,家家戶戶都達到小康生活水平。
面對困境忙學藝
與榮登太相比,沂蒙山區的農機手由于接觸農機較晚,遇到的問題更多。山東省郯城縣歸義鄉高趙村孫秀福,今年52歲,家里有7口人。**早他能夠依靠開拖拉機的收入維持生計,但是隨著農機更新換代加快,拖拉機手越來越多。學藝難的問題可咋辦?
為了讓農機手擺脫困境,郯城縣農技推廣中心人員王金之除了教授日常農用機械使用之外,還引入新型種肥同播機的技能培訓。
從2010年開始,孫秀福每年播種前都去縣里的農機培訓班學習。經過每次為期5天的培訓,老孫順利地開上了種肥同播機。他家的10畝地玉米,一個小時就播種完了,比過去節省至少3天時間。如今,村里有40多戶人家都買了種肥同播機。
“越大塊的土地越好播種。只要調整好種肥同播機的株距和間距,這樣的播種施肥一次完成,省去了間苗的后續程序,更節省了農資、雇工費等各項投入。這技術培訓確實不孬。”孫秀福說,種肥同播機一臺3000元,按照耕作每畝玉米收入15元,每年6月份農忙時,每天能播種40至80畝,一年下來,農機作業的收入再買一臺這種機器不成問題。
新培訓傳授新技術,解決了新農機手素質不高和農機產品升級換代等問題。可農機購置資金缺乏又讓新農機手們犯了難。關鍵時刻,農機貸款幫了大忙。上世紀80年代,榮登太看中的“泰山25”型拖拉機市價要7000多元,可是當時全家的收入也就500多元,**終是貸款成就了他的農機手夢想。
1996年,又是貸款讓榮登太新添置了旋播施肥機。鄉親們的軋麥、施肥、犁地等農活由他一家全包了,當年他就把貸款還得差不多了。
近幾年,在聊城市東昌府區農技中心人員和大量貸款的支持下,榮登太的農用機械技能開始節節攀升。拖拉機從50馬力、80馬力、82馬力換到了目前的85馬力,小麥收獲從小麥晾曬機過渡到大型聯合收割機,玉米收獲從秸稈還田機更新為聯合收獲機,玉米收獲、秸稈還田同時完成。特別是**近兩年,他又新添了小麥、玉米、大豆免耕播種機,不僅提高了耕作效率,還節省了肥料、提高了產量。
目前,榮登太父子倆已擁有農機30多臺,價值80多萬元,這些都是貸款買來的。
整合資源解難題
采訪中,不少農機手反映,除了培訓和貸款問題,目前**大的難題是農機手年齡老化、后繼乏人。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年輕人想到城市發展的較多,不甘心留在農村學習開農用機械;二是工作時間不夠持續,對于一般個體農機手來說,每年的“三夏”、“三秋”也就幾十天,年輕人覺得剩下的閑暇時間還不如外出打工賺錢;三是農機培訓內容有待更新,以吸收更多的青年學員投身職業農機手事業。
怎么解決農機手老齡化問題呢?孫秀福認為,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有效途徑之一。這不但能整合普通農機手的力量,也能吸納年輕農機手進行內部培訓,充分利用農機資源,體現個體農機手的價值。
對此,榮登太表示同意,“道理很簡單,因為農機合作社再也不是一個人一臺機器包打天下,而是用集體對集體的形式來提供專業化、跨區域、長時間的農業技術服務”。
如今,榮登太和兒子已經成立聊城市順豐農用機械合作社,共有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等30多臺農用機械,可以給外省市的種植大戶、種植合作社提供跨區域專業化的耕種、收割農機服務,同時合作社內部也能夠給予年輕農機手部分農機培訓。
針對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的情況,老榮準備讓鄉親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年終分紅,使他們徹底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能一個人種這么多地,還讓鄉親們有收入,這是我**有成就感的事。”榮登太說,目前他**缺的就是農機管理人才。合作社的30多臺農機一年作業40多天的柴油費就要4萬多元,養護費更是不菲。以后合作社做大了,成百上千臺農機的管理是個頭疼的事。他今年打算貼出招聘廣告,到省內外招聘農機管理人才,以解決今后人員和農機管理問題。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