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無形的手”怎么動?
“無形的手”怎么動?
作為一種宏觀調控,農機補貼政策作為“有形的手”的調節市場功能非常顯著;相較而言,“無形的手”的市場規律卻被邊緣化了。
由于農機補貼政策具有很強的“計劃性”,要取消農機補貼制度呼聲一度很高。但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劇,大家發現農機補貼制度除了對市場具有拉動作用外,還保障著行業的穩定發展。于是,一個新的話題蔓延開來———如何在農機補貼制度下發揮市場的有效性?
監督力度要加大
無論是40億元,還是130億元,農機補貼的額度無疑都是一筆巨款。面對這么一大筆資金,難以保證有個別人不為之動心。近年來,困擾農機行業**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弄虛作假套取資金。
套取資金的方法有跨區倒賣機器、做假賬等。由于各地的農業結構不同,對各種產品的補貼力度也不一樣,使跨區倒賣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某型號拖拉機為5萬元,在A省份的補貼比例為30%,在B省為50%。那消費者從B省購買了機器,再以與A省同型號機器相同的價格倒賣給A省拿不到補貼機的用戶,那這個倒賣者就可以從中獲利1萬元。
盡管根據規定,用戶在補貼產品購入兩年內,不得轉賣機器,然而這些事情在個別地方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倒賣機器者的一個借口就是“跨區作業”。當農機管理部門上門檢查產品是否還在用戶手中時,倒賣了機器的用戶會說,產品出去進行跨區作業了。我國農村幅員遼闊,有的縣東西跨度就有200公里,把每一臺補貼產品落實到位實屬不易。
做假賬。在極個別地區,部分不法分子勾結起來,利用農民的淳樸,給他們很少的錢,購買機器后,再被倒賣者買走,從中漁利,更有甚者干脆與個別廠家串通,盡管整個交易過程中少有產品買賣過程,卻在私底下分了補貼款。
據一位業內專家介紹,有些產品本身也存在被套現的漏洞。比如,有些地方對小麥收割機的需求比較大,然而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這類機器不予補貼。于是“兩用機(即互換割臺機)”就在這些地區備受青睞。然而由于不少用戶在購買了這些機器后,實際用途只是用來進行小麥收割。有的企業為了迎合這種需求,就對配備的其他割臺進行回收,使用戶拿到手的實際就是一臺名副其實的小麥收割機,然而在執行補貼制度時所報的名目卻是“兩用機”。這種情況完全忽視了相關政策、規定的嚴肅性。
為確保農機補貼政策的順利落實,保障市場有效性運行,有關部門不僅應加大對農機的管理力度,確保買到機器的確實是農民或合作組織;同時還應使補貼農機符合不同地域農民的需求。
農機部門職能要變化
農機管理系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農機補貼制度在執行時,涉及到的管理人員眾多。農機流通協會信息部副主任張華光認為,人的意識在政策操作過程中體現得太多,會影響政策實施的客觀性。
因此,近年來才發生了一些被查處的違法事情。前不久發生的一起案例中,一位基層農機局長落馬,責任全都指向了他一個人。一位企業負責人說,農機管理部門的收費行為很難講是由這位局長一人確定的,這句話確實意味深長。
產品進入目錄的環節是腐敗**容易滋生的環節。由于企業想要讓自己的產品上目錄,經銷商想要具備銷售補貼產品的資格,用戶想要有權買補貼農機……這些環節都為個別人獲取利益提供了可能。
再者,有關定價權。本著“適當盈利,讓利于民”的原則,農業部規定,農機產品一旦進入補貼目錄后,企業不得擅自改變產品的價格。然而,隨著市場情況日趨復雜,放開定價權的呼聲越來越高。
特別是去年年中,原材料價格一路上漲,而產品由于進入了補貼目錄,卻不能提價,使得企業兩頭受阻,苦不堪言。特別是旋耕機等利潤率較薄的行業更是發出了“行業死亡”的呼喊聲。
從某種意義上講,難以確定產品價格的根本原因仍在于我國農機市場的需求太大,目前的補貼額度無法滿足全部市場需求。只有通過確定產品價格和補貼標準的方式,才能保證補貼款能用到**需要的地方。
福田雷沃重工董事長王金富說,政府管理部門完全不必擔心放開定價權會導致市場競爭混亂。企業如果將產品價格定得過高,必然失去一定的市場份額。農機管理部門應該以服務機構而非權力機構的面貌出現,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在市場中的功效。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