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產業研究>>
來源:華中農業大學 作者:夏俊芳 徐昌玉
1 引論
美國工程技術界把農業機械化評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大的20項工程技術之一,排第7項。美國是**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國家,農業機械化在美國農業生產率增長中的作用在70%以上,它以占世界0.3%的農業勞動者,生產了占世界17.6%的谷物,46.5%的大豆,20%的棉花,16%的肉類,15.7%的牛奶,成為世界上**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農產品出口的外匯收入是美國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農業機械化是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撐,也是實施科技農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沒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人從事非農業產業工作,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達到16大所提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進入21世紀,面對WTO,農業現代化的呼聲日隆,人民生活要求不斷提高和繼續改善,必然要求農業機械化在更深的范圍、更廣的外延上繼續發展。
2 我國不同歷史階段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
關于農業機械化的認識,是一個逐漸發展變化的觀點。對其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看法,同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應與整個經濟發展相適應,這是經濟技術發展規律,不可違背。
1958年11月10日,毛澤東在對《鄭州會議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的修改和信件提出了農業工廠化的設想,指出:“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產資料,就必須實現公社工業化,農業工廠化(即機械化和電氣化)。”這里,毛澤東把農業工廠化闡釋為機械化和電氣化。在中國農業和農業機械化工作中起著重大指導作用。**經典的思想,就是1959年4月29日毛澤東在《黨內通訊》中提出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論斷。
1966年7月,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國務院在武漢召開農業機械化湖北現場會議(即第一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布置到198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的任務。但是**終由于當時的農機化發展“脫離實際、孤軍深入、急于求成”而走向失敗。
經過了1980年后的重新認識農業機械化政策和農村改革20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程,站在一個新的高度,現在人們對農業機械化又有了新的認識,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農業機械化是以機械為主體的生產力系統,逐步代替以人畜為主體的生產力系統的農村經濟發展過程。
3 大農機的內涵與外延
有關農機的普遍認識是機械學原理與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農業機械的內涵專指在種植業中的農機具和備有動力機的聯合農業機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田間和場上作業機械。包括土壤耕作機械、種植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植物保護機械、排灌機械、收獲機械、脫粒機械等。其主要貢獻是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當現代工業技術裝備逐漸武裝到更廣泛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領域時,農業機械的范圍逐漸擴展:凡是農業生產過程中,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而進行各項作業的機械都是農業機械。因而農業機械作業領域擴展到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甚至擴展到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包括選種、育秧、耕地、播種、施肥、栽植、植保、灌溉、收割、脫粒、烘干、倉儲、加工、包裝、運輸等從種植到餐桌所有環節的機械操作。
當人們改造社會的力量和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進一步加強,人們把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采取人工培養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都稱為農業。許多與傳統農業領域具有共同特性的都歸到現代農業范疇,于是大農業的概念便產生了。大農業是有別于只偏重種植業的傳統農業,包括種植業(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農產品加工業),氣象等。
大農機對應于“大農業”同時產生,大農業機械的領域延伸了。其外延的定義就是為了完成大農業領域中一定的作業而設計制造出來的,用于大農業方面的動力機械及與其相配套的各種工作機械。大農業機械包括的類型有:田間和場上作業機械(小農機或狹義農機)、農副產品加工機械、林業機械、漁業機械、牧草機械、畜禽飼養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等。
4 大農機內涵在延伸、外延的廣度上擴展
隨著時間的變化,大農機的內涵的深度和外延廣度也在逐漸變化。一是其內涵和外延將進一步擴展:從注重種植業機械化建設,向農林牧副漁全面機械化建設進步;從產中機械化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機械化進步;從現有常規機械化技術向高新技術機械化進步。二是其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推進:在深度上將大力實施節本增效工程,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激光平地、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工廠化種植、地膜栽培、經濟作物收獲等高新技術;在廣度上將進一步推進旱作機械化水平,發展水稻、棉花、油料、糖料、熱帶亞熱帶作物、畜牧業、水產、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貯運等機械化技術。
農機機械化本是農業工程的一部分,但其在農業工程領域內發生著廣泛的交叉融合,大農機已經延伸擴展到農業工程各個領域中,涉及的領域應包括:原農業機械化本身、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農田水利與水土保持、農業生物環境與農業建筑、土地開發利用、農村能源、農產品加工、農業系統工程,以及新技術如計算機、遙感、電子、激光等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等等。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農機的內涵外延在內容、范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并不意味著現代大農機是一個永無止境、不可捉摸的東西。雖然農業工具等物質的先進程度決定人們對大農機或大農機化的認識水平,但是無論其內涵外延怎么變化,其本質是一定的。
農業機械化的本質就是要在農業生產中,用各種動力機械及其配套的作業機械裝備農業,機械工程技術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和農業系統科學經營管理密切結合,為農業生產過程服務,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節本增效,以**優化的方式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農業能源等),改善資源利用率,以提高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生產力和改善農村環境,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5 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關系
農業機械化的內涵的外延,與農業現代化密切相關。農業機械化是派生或服務于農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就是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把農業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技術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來管理農業。
農業機械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是推進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手段。因此人們始終把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捆在一起,把現代化農業看作是用大量農業機械裝備起來的農業。同時,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也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從農業發達國家來看,無論是大規模農業的美國、中等規模農業的西歐,還是小規模農業的日本,都經歷了農業機械擁有量從少到多,農機化作業項目從簡到繁,農機化作業水平從低到高的過程,都是通過農機化發展來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
機械化不等于現代化,但它在現代化的構成中確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或者說是充分的必要條件。沒有機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實現農業機械化,既要求技術上能提供適用的機械,又要求有使用機械的社會經濟條件。因此要堅持與時俱進,進一步把握新時期農業現代化與農業機械化的關系,深刻理解大農機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現代化。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09:45: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