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的炮火,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北大荒。
從1946年創辦各類小型農場開始,短短三年時間,黑尤江地區機械農場的“幼苗”紛紛破土而出,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從小興安嶺山地到松嫩平原,從興凱湖畔到完達山麓,處處飄揚著“公營機械農場”的鮮艷紅旗,迎風獵獵作響。它向世人宣告:北半球三大黑土帶之一的北大荒,一批中國軍人冒著戰爭的硝煙,深入荒原,白手起家,在戰爭的間隙里創建了機械化的農場群。一個社會主義的新墾區將迎接新中國的誕生而降臨于世!
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黑龍江地區的農場,大體上分三個層次、四種類型:一是縣營農場,其中原黑龍江省縣營農場43處,原松江省79處,共122處。這還不包括當時黨政機關、部隊和人民團體創建的小型農場。二是屬原黑龍江及松江兩省省營機械農場的有:寧安、樺南、集賢、五大連池、趙光、查哈陽、伊拉哈、綏濱等共8處。三是由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直接領導的機械農場有:通北、永安、八一五、鶴山等4處。四是由東北榮軍工作委員會領導的榮軍農場有:香蘭、孟家崗、二龍山、紅星、伊拉哈、伏爾基河等6處。
隨著遼沈戰役的勝利,公營機械農場逐漸增多和發展,東北農業部深感重肩在身,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公營機械農場領導機構。于是,第一個國營農場管理機構——東北機械農場管理局應運而生。
1949年4月。剛解放不久的沈陽市。原東北大學的大院里有一幢掛著“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牌子的樓房。牌子依舊,內部機構卻起了變化:增設了一個公營農場管理機構,名叫“機械農場管理處”。
這是新中國成立前的第一個農場管理機構,專門負責領導和管理東北地區公營農場工作。鑒于東北地區的機械農場大都在黑龍江地區。不久,這個處就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從沈陽北陵遷到哈爾濱市阿什河街100號那幢樓房里,并掛出了牌子,叫“東北公營農場管理局”。
局長顧紹雄,是一個既懂農業又有魄力的領導干部。遼寧新民人,原來是東北大學農學院學生,“九?一八”事變后參加東北學生南下請愿團,在北京參加了學生義勇軍。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學生運動之后,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八路軍,在冀中地區與敵人周旋,先后擔任冀中軍區秘書長,行署糧食局長。1945年,他隨部隊開辟東北根據地,先后擔任雙遼縣縣委書記兼縣長;遼北、吉林省政府秘書主任。1949年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增設“機械農場管理處”,組織上就將他調任首任處長,后改任局長。當時,他36歲。
顧紹雄上任后,深入北大荒各機械農場轉了一圈,搞調查研究。沈陽解放不久,他就從“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曳引機管理所”那里接收了卡特彼勒、江迪爾、法爾毛、福特等
拖拉機190臺。他還到蘇聯去參觀學習,又以農業部的名義,從蘇聯進口斯特茲一納齊拖拉機100臺;第二批進口蘇聯C一80拖拉機14臺、納齊拖拉機80臺、
聯合收割機14臺和犁、耙、播種機等農具355臺。這些機車和農具大都分配給黑龍江地區**早創建的農場使用,提高了北大荒農機化水平。
當年,有一段順口溜甚為流行:“北大荒,四大累:搖納齊,研大瓦,掏滾筒,摳大犁!”這表明:拖拉機手數量少,技術水平低,作業時故障多,勞動強度大。顧紹雄見此狀況,很是著急,他就號召**早創建的農場開辦拖拉機手訓練班,從鄰近縣城招收一批有志于農業機械化的中學生,將他們培養成新中國第一代拖拉機手。他逢人就說:歷史已把農業機械化的重任交給了東北地區,交給了北大荒,我們應當像打遼沈戰役那樣,把農業機械化的戰役打贏!如果說建立鞏固的東北革命根據地,是解放全中國的先聲;那么,北大荒就應當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發源地和根據地!
此話擲地有聲,激勵了正在農機化道路上艱難起步的農場干部和工人。從1947—1949年,松江省營第一農場(寧安農場前身)、花園農場、查哈陽農場、趙光農場等紛紛辦起了拖拉機手訓練班(有的叫“火犁訓練班”),為墾區培養了千余名拖拉機手。其中有聞名遐邇的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耿德拖拉機中隊”隊長耿德等。1949年春,顧紹雄在沈陽辦了一期拖拉機手訓練班,他還在哈爾濱市郊創辦了“公營農場技術學校”(后改名為“王崗機械農場技術管理學較”),為農場輸送了一批初、中級農機技術人員。
那是熱火朝天的年代。人人都發奮工作、學習,盡快醫治戰爭創傷,建設美好的新中國。作為新建的機械農場管理局的干部們,也不例外。他們在年輕局長的帶領下,決心使這個管理機構象拖拉機一樣,把整個黑土地上建立起來的農場群都帶動起來,沿著健康的道路前進。
1949年冬,顧紹雄在東北機械農場第一屆技術會議和第一屆作物會議上,提出了“定員、定額、定量”等技術管理制度和農機、農藝等方面的規章制度。翌年,創辦了《機農通報》。初為月刊,后改半月刊。這是我國第一本農業機械化刊物。
顧紹雄還聘請會俄語的技術人員,翻譯了包括《斯大林80號拖拉機性能》在內的大量資料。又組織了選荒建場大隊,赴北滿選擇適于建立機械農場的大片荒原,創建了“八?一五”、“鶴山”機械農場。他還組織了“西南、中南、華東”三個招聘團,分赴重慶、武漢、上海等地招聘技術干部,既充實了管理局機構,又加強了所屬機械農場的技術力量。
顧紹雄懂俄語,這在當年“向蘇聯學習”的熱潮中,是一個極有利的條件。他囑咐管理局資料室訂閱大量蘇聯報刊和有關農機、農學的書籍,**受歡迎的蘇聯報紙是《國營農場報》和《集體農莊報》了。因為這兩份報紙上報道的消息,農場和農莊的機械化管理,連同有關農機、農藝方面的文章,值得借鑒。“蘇聯的今天,就是咱們中國的明天”嘛!
當年,出入局長辦公室的人,經常發現顧紹雄的辦公桌上有一份他個人訂閱的蘇聯《紅星報》。看到后,內心產生既敬佩又羨慕的心情。
不久,這位年輕局長從哈爾濱市內請來一位白俄老太太,給管理局全體干部上俄語課,于是,阿什河街100號的那幢灰色樓房里,從二樓會議室窗戶經常傳出白俄老太太教中國“學生”們的俄語發音:“達拉——克——達拉……”(按:俄語“拖拉機”)
1951年8月,東北榮軍工作委員會撤銷,所屬榮軍農場和解放團農場均劃歸公營農場管理局領導。原屬兩大系統的機械農場,合為一體了。1954年,黑龍江、松江兩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龍江省。東北國營農場管理局撤銷,并入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管理廳。
至此,第一個國營農場管理機構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但,她的歷史功績應該載人北大荒開發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