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代化農機>>知青歲月>>
下鄉四十周年感懷 |
發布時間: 2008-5-15 21:23:58作者:張學義 |
青年,人們往往賦予朝氣、浪漫、幻想等詞匯 然而我們那時卻和勞苦、沉重、無奈相伴 我們在共和國有個特殊的名字叫做老知青 今逢佳市知青赴二九一農場下鄉四十周年 憶往昔歲月崢嶸心潮涌夜不寐 知青的情結在我們生命中魂牽夢縈 人生有多少事可以忘卻,有多少情可以舍去 難以忘卻邊疆的春夏秋冬屯墾事 難以舍去老知青的酸甜苦辣戍邊情 春天萬物復蘇大地返綠 我們開始了一年的耕耘 機械播種煙塵滾滾猶如條條黃龍 女知青把伴有化肥農藥的種子送往田間 拖拉機轟鳴著把小麥大豆播入黑土 播下的不僅是糧食更是希望 夏日里酷暑炎炎我們揮汗在大地田間 鋤大草忙中耕噴灑農藥 七月流火麥浪滾滾 我們迎來了豐收的喜悅 康拜因在金色的海洋中破浪 接糧車穿梭在田間麥場 水泥場院上堆滿金黃 知青們的信念是龍口奪糧顆粒歸倉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大豆搖鈴、高粱染紅、玉米橙黃 俗話講三春沒有一秋忙 割大豆、捆高粱、掰玉米 地里三頓飯兩頭看不見 是當時的口號更是我們生活的寫照 冬天是儲藏和備耕的季節 機械脫谷晝夜轟響 勞苦的知青身著倦意和白霜 盡管天寒地凍千里冰封 水利工地上熱火朝天背凍塊挖土方 采石、伐木、運輸、割江柳、修農機 我們勞作在邊疆,我們揮汗灑錦江 在這塊土地上有著我們酸楚的記憶 我們不僅為她獻出青春與汗水 更有人永遠長眠于此 呂誠、孫幻、劉永清這些名字怎能忘記 他們將永遠替我們守望這塊眷戀的土地 又有多少人帶著疾病傷殘離開這里 每當想起都引起無限的傷感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同樣收獲著甘甜 這是我們依戀的源泉 在廣闊無垠的莽原上 我們開墾出上萬畝良田 在荒無人煙的原野上 我們建設出一排排宿舍房屋 難忘啊!蔚藍的天空青青的草原 我們和美麗的大自然一起成長 營部后山鳥語花香 樹影夕陽 小黃河畔柳枝倒映 碧波蕩漾 繁花似錦的原野處處芬芳 有多少人在這里熱戀并成為終身伴侶 有多少人從這里走出荒原實現人生理想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歷練苦難 這是我們永遠眷戀的根源 天當被 地當床 這是人們描述創業者的詞語 我們何嘗不是這樣 夏日里蚊蟲叮咬難入眠 冬季里風雪呼嘯透骨寒 拉合辮子泥草房 煤油燈大土炕 清湯寡水煮黃豆 為吃面條把病裝 當年流傳兵團戰士愛喝湯的詞語永不忘 湯、湯、湯,兵團戰士愛喝湯 早上喝湯迎朝陽 中午喝湯暖洋洋 晚上喝湯直尿炕 革命的湯、傳統的湯,我們四季都喝湯 湯、湯、湯,兵團戰士**愛湯,湯!湯!湯!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艱苦的勞動 烈日下揮汗如雨的辛勞場面 打谷場上機聲隆隆塵土飛揚 上山伐木采石的危險艱難 打凍塊、挖土方 水利工地上一天二十方 翻場、裝袋 曬麥場上二百斤麻袋肩上扛 拖拉機、康拜機手們四季忙 正是這種艱苦的磨難 造就了老知青鋼鐵的臂膀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也有難以忘懷的辛辣 知青本是接受再教育的對象 由于年輕加之“左”的思潮影響 我們又不甘心安于現狀 在以階級斗爭為綱和個人崇拜的年代 我們參與并鬧出了許多荒唐 各種大批判、上綱又上線 狠斗“私”字一閃念 跳忠字舞,送忠字糧 活學活用到處講 給自身及他人的心靈都留下了歷史的創傷 上山下鄉扎根邊疆 是當時的政治標準和時尚 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少人猶豫彷徨 返城潮流到來又是這樣的不可阻擋 歷史反映在我們這代人身上的辛辣 只有我們才能體會和難忘 我們的青春就是這樣度過的 但我們又是這樣的無悔無怨 四十年的風雨坎坷歷經磨難 使我們更加成熟穩重堅強 歷史注定老知青擔負起人生的沉重和責任 我們是付出的一代,付出的是青春和汗水 我們是收獲的一代,收獲的是品格和尊嚴 這個品格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毅力 這個尊嚴是自立自強的做人、腳踏實地的生活 在老知青面前沒有困難二字可言 我們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 也沒有任何光環甚至暗淡 但共和國的重大事件都曾與我們相聯 我們可以驕傲的告訴世人 我們有的是對邊疆建設的貢獻 我們有的是人生的歷練和坦然 我們有的財富是品格和尊嚴 我們是共和國大廈的砂石 在壓力中默默無聞的奉獻 老知青的業績將會永載史冊 如今我們大多已進花甲 青春的歲月卻經常浮現于我們的腦海 難忘二九一 難忘北大荒 難忘激情澎湃的老知青歲月 張學義 2008年5月寫于天津 作者于1968年7月下鄉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28團18連(現為291農場18隊),在此工作8年有余。 |
發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3:4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