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代化農機>>百家講壇>>
30年發展 農機科研碩果累累(二) 范云兵 范云濤 |
1986—1999年是我國農業機械科技發展的市場導向階段。1987年,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等四部委《關于當前農業機械化問題的報告》,給農業機械化指明了方向。在這期間,全國農機科研體制實行“穩住一頭、開放一頭”的體制改革方針,進行了結構調整和人才分流,加速科研與經濟一體化,取得了由生存到發展的巨大成就。農機科研也開發了一批以收獲機械技術為代表的重要技術,使我國機收水平由1986年的3.4%提高到1999年的16.3%,平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
背負式小麥收割機開創先河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10余年的發展,我國小麥收割機械的發展趨勢趨于明了、產品結構逐漸成熟。興盛一時的半機械化小麥收割技術逐漸被聯合收割機所取代。而我國率先興起的是具有獨創性的小麥背負式聯合收割機。
背負式小麥聯合收割機不自帶動力而是與拖拉機配套使用,能有效提高拖拉機的利用率,且價格低廉,一般1-2年可收回成本,特別適合當時我國農民購買力低下的狀況。正是因為這些優點,背負式小麥聯合收割機成為當時推廣**快、需求量**大的農業機械之一。從80年代中期第**臺桂林-2背負式聯合收割機下線,到90年代末,我國背負式小麥聯合收割機年產能力已達到1.5萬臺,保有量約4.5萬臺,與自走式小麥聯合收割機數量基本持平。在此期間,我國小麥背負式聯合收割機的產品型號也不斷豐富,能生產與18—65馬力拖拉機配套的系列產品。
這一時期小麥背負式聯合收割機的代表機型除桂林-2外,還有上海向明機械廠的上海-Ⅱ,山西萬榮晉華聯合收割機有限公司的4LQ-2.0,保定慶豐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4LG-140等。
自走式小麥收割機主導跨區作業
上世紀80年代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的主體是從國外引進的大型聯合收割機,但90年代中期小麥縱軸流脫粒分離技術取得突破后,我國自主研制生產的中小型自走式聯合收割機成為主導機型。而這其中,新疆-2成了主導機型中的佼佼者,并以跨區作業方式推動了小麥生產全面機械化,成功的走出了一條具有顯著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道路。
新疆聯合收割機廠(中國收獲機械總公司前身)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1986年共同研制新疆-2,1993年投產,1996—1997年在跨區作業過程中發展到頂峰。新疆-2聯合收割機,采用雙滾筒結構的切流軸流組合式脫粒分離裝置,積木式部件設計,割幅2-3米,喂入量每秒2-3公斤,轉彎半徑3米,脫粒性能優于國外產品,體積小、重量輕,特別適宜我國單產高、作物收獲時比較潮濕、難脫粒的狀況,既可在大面積地塊收割,也可在幾分地的小地塊中作業,又非常適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聯合收割機作業頻繁轉移、頻繁卸糧的特點,而價格只有國外產品的1/3-1/4。1998年產量達到1.3萬臺,保有量突破5萬臺,約占全國聯合收割機總量的1/3。
機具配套水平提高
20世紀60年代引進的旋耕機使過去的先犁后耙兩次單項作業變成旋耕一次完成,大大提高效率、節約成本。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在旋耕機的基礎上,我國90年代研究開發了集施肥、播種、深松、起壟、滅茬、秸稈粉碎還田的復式作業機具。1990年完成了配套于4、10、15馬力等手扶拖拉機的37種新產品,基本滿足了國產手扶拖拉機合理配套的要求,是我國首次完成的手拖配套系列產品。經過部件試驗、整機性能和生產試驗,這些產品主要性能指標滿足農藝要求,提高了作業效率和質量。1997年完成了旋耕、施肥、播種聯合作業機、旋耕、深松、起壟聯合作業機、秸稈根茬粉碎還田旋耕機等13種新產品,機具主要技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并達到國際90年代初水平。
經過市場導向階段10多年的開發,地膜覆蓋機械化也從單項技術發展成為綜合配套技術,初步形成了以地膜覆蓋播種機械化技術為中心,以良種精選、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細整地、地膜覆蓋、精少播種、廢膜回收機械化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高產機械化組合配套體系。地膜覆蓋播種機將膜床平整、開溝播種、種肥分施、鎮壓整形、地膜覆蓋、滴灌、噴藥作業組合,保證了播種鋪膜的質量。(信息來源:2008年12月3日 中國農機化導報) |
發表于 @ 2008年12月04日 10:22: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