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農機”將成未來農機市場主旋律
——從十七屆三中全會看農機市場發展走勢
發布日期:2008年11月26日 來源:中國農機化導報 作者:劉振德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與重大原則,不僅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和行動綱領,而且也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決定》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概括起來就是“三個作為”,即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基于這一思路,《決定》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農業機械化是關鍵。一系列農業發展的利好因素都將對農業機械產品的市場需求產生強勁的內生性增長預期。尤其是在未來12年間,要實現農民純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每年平均增幅必須保持在6%以上。據此分析,未來十余年間,我國農機化工作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新時代。
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也將越來越大,受惠區域越來越廣,廣大農民將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收入水平將持續穩健增長,必將對農機產品的市場需求產生持久的根本性拉動作用,將直接驅動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的農機產品市場需求全線穩健增長。此外,加快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有助于農機產品購買力的快速生成和進一步增強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將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農民購買農機產品的資金困難和后顧之憂,無疑將給農機產品的市場需求注入一劑強心劑。
《決定》提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一新政的逐步實施必將給農機市場帶來兩個**直接的變化。首先是大量的土地連片作業,規模化經營,為現代化大型高效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創造了適宜的作業環境,大型綜合作業機械將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小型農機具將逐漸退居次要位置,主要農業機械功率上延的節奏將大大加快。其次是土地集約化經營將帶來客戶集中度與客戶規模實力的提升,農機產品的購買對象或需求主體換位,以農業合作社、農機專業戶、家庭農場和專業農機服務公司等購機主體將逐漸替代農民一家一戶零星分散的購機現象。廣大農機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密切注意農機市場的“團購”現象,努力提高潛在客戶的發掘與現實客戶的攔截能力。
十七屆三種全會強調,要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推行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調整,落實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的大政方針,為農機產品的技術創新、科技進步和功能延展創造了巨大的升騰空間,高效節能、環保、安全的新型農機產品將成為引領未來農機市場的主流趨勢;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等要求的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將取得新的進展;現代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對農機產品的質量性能、作業效率、安全性能、功能要求、耗能標準、污染物排放等綜合素質指標要求將全面提高。不僅如此,堅持走農業工業化和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還將帶來農機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土地耕作機械、作物收獲機械、田園管理機械、林果機械、牧草機械、農田設施建設機械等農業生產作業機械以及田間作業、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儲運保鮮等環節的作業機械及農業產品的儲藏、搬運、篩選、工業化加工及再加工機械等,也將納入“大農機”的范疇,并將成為未來農機市場的新需求和增長點。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方針,有利于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和農業生產經營環境的穩定與健全,有利于形成促動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健增長,同時也為農機化的持續穩步發展與實施推進創造一個適宜的市場環境。而“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政策也將對農機化服務業務產生強烈的拉動作用。未來良好的農業生產經營環境和誘人的市場發展空間,加上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引導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的政策導向,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其他領域的投資者轉投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機專業服務業務,國際資本也將強勢搶灘登陸中國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從而促使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業資本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從而帶動市場對農機產品的需求結構與需求方式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將對傳統農機生產企業既有的產品結構、管理模式、營銷策略等形成巨大的沖擊。
三中全會還明確提出了“支持農用工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戰略要求,這對于廣大農機生產企業而言,無疑又是一個利好消息。由于農機工業肩負著支農惠農使命,長期以來,農機企業一直在微利下運行,與其它行業相比,農機工業一直是弱勢板塊。要建設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必須先行,而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主要還是要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依靠國產農業機械裝備整體水平的提升。盡管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市場大環境下,筆者無意主張用設置貿易壁壘的方式限制國外農機品牌的搶灘登陸,來達到保護民族品牌和民族工業的目的,但也絕不贊賞和容忍讓本不富足的中國農民花兩倍甚至幾倍的高價購買并不等值的洋品牌。政府支持農機工業的發展,除了在稅收、資金、技術、立項等諸方面給予大力扶植以外,還應當在市場規劃以及購置補貼上給予國產品牌更多更大的支持,除非是填補國內市場空白而又必須的高端產品,對于那些并非市場急需的常規型洋品牌,是不應當再讓其分享政府財政補貼的,讓千萬中國農民和政府拿錢去支持競爭對手與自己的民族品牌爭市場、爭利益一定不是明智之舉。
雖然受國際經濟形勢的拖累,下半年來,我國總體經濟形勢初現下行趨勢,但由于國家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國民經濟仍然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前9個月GDP增幅達到9.9%,表現出較強的內生增長能力。隨著國家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政策的逐步實施到位,預計第四季度經濟仍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受國民經濟發展曲線左右,今年國內農機市場也呈現前高后低、總體平穩發展的態勢。受十七屆三中全會等一系列農業發展利好消息的拉動和鼓舞,今年后兩個月農機市場可望呈現回暖跡象,預計全年農業機械銷售增幅將高于GDP增幅,維持在12%~15%之間。
發表于 @ 2008年11月26日 09:32: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