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特別是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發〔2021〕1號)部署,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十三五”時期,全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特別是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抓重點、打基礎、補短板,“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糧食產量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新進展,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兩個高于”,農村即將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現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們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原則,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重大任務,深入實施“84549”現代農業發展計劃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大工程”,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推進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2021年,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平穩過渡。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新進展,保持糧食穩產高產、努力向800億斤邁進。全面啟動鄉村建設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改革重點任務深入推進,改革紅利有效釋放。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農民收入增長水平繼續高于城鎮居民。
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糧食產量登上800億斤新臺階,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長春市和其他9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市(州)城市周邊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建設行動取得顯著成效,農村居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鄉村發展活力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農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三)設立銜接過渡期。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有關政策,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結合我省實際對主要幫扶政策逐項優化調整,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出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辦法。
(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機制,以縣(市、區)為單位,采取預防性和事后幫扶相結合的措施,強化監測對象分層分類幫扶,確保動態清零,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對具備發展產業條件的幫扶對象,加強產業就業幫扶;對無勞動能力的幫扶對象,強化兜底保障;對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或家庭重大變故的家庭,實行“一事一議”幫扶救助。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完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產業園區建設,促進搬遷群眾穩崗就業增收。加強扶貧資金資產項目管理,制定管理辦法,有序推進確權登記,明確后續經營管理、風險防控責任,確保持續產生效益和發揮作用。
(五)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繼續加強脫貧地區農田水利、鄉村道路、高標準農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以縣(市、區)為單位,將精準扶貧產業規劃完善提升后納入鄉村特色產業規劃布局。落實國家小額信貸和龍頭企業財政貸款貼息補助政策。拓展互聯網銷售、預算單位采購、東西部產銷對接等渠道,持續推進消費幫扶行動。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將有培訓意愿的脫貧勞動力和邊緣勞動力等納入培訓范圍。強化返鄉創業基地建設,鼓勵引導脫貧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全省確定12個縣(市)作為鄉村振興省級重點縣集中支持,在1489個脫貧村中每年選擇300個村創建三A級標準示范村。
(六)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行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發揮公益性崗位“托底線、救急難”作用,合理有序開發鄉村公益崗位,優先安置無法離鄉、無業可就、面臨返貧風險的農村就業困難人員,穩定家庭基本收入。科學確定低保和特困供養范圍及標準,對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適時調整保障范圍及標準,實行精準施救。
三、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七)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優化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布局,科學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油、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禁超標準占用耕地建設綠色通道,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行為。繼續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劃建工作。
(八)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快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我省項目啟動實施。將市縣糧食播種面積指導性計劃完成情況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550萬畝。充分利用中央農業生產發展、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和省級鄉村振興等專項資金,對2021年完成糧食生產考核任務好的前10名產糧大縣,在2021年獲得的相關農業項目補助資金基礎上,按增幅不低于10%比例進行獎補,獎補資金5億元。落實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穩定大豆生產。加強抗旱排澇能力建設,抗旱播種能力達到2500萬畝以上,同時做好洪澇、臺風等重大災害防范準備。加強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穩步擴大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的示范推廣面積,著力提高糧食綠色生產水平。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糧食損耗浪費。
(九)保障重要副食品供給。進一步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扶持設施園藝規模園區發展,拓展冬季“菜籃子”生產保障基地、北方優質夏菜南運基地、長白山山野菜食用菌基地建設,新建棚室1.5萬畝以上。健全生豬產業有序發展長效機制,鼓勵生豬企業加快項目建設,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生豬生產任務,年底存欄達到960萬頭。實施“秸稈變肉”標志性工程,發揮畜牧業的中軸產業作用,建設承載糧食及其副產物轉化增值的畜牧大產業;擴大“糧改飼”、青貯玉米和優質飼草飼料作物種植面積,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30%。啟動1000萬頭肉牛建設項目,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設省級肉牛產業園區,完善新型利益聯結機制,全力打造肉牛產業集群。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計劃,擴大“無抗養殖”試點示范,加快推進畜牧業信息化建設。加快構建新型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和推動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獸醫衛生治理能力。全力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抓好以查干湖等大型湖泊水庫為主體的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大力發展冷水魚和林蛙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推廣面積達到70萬畝。發展花生、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生產。
(十)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落實國家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糧食主產區規劃高標準農田,統籌開展省、市、縣三級規劃編制工作。做好2021年度建設任務分解下達、項目審查審批及工程開工建設等工作,新建高標準農田500萬畝。完善建管護制度體系建設,升級改造農田建設管理信息化建設平臺。探索采取總承包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十一)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加快省內共性、關鍵和實用新技術、新成果轉化與應用進程。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加強農業領域技術攻關。推進數字農業技術創新,依托我省數字農業云平臺,推動農業發展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融合。加強免疫無口蹄疫區運行管理,強化重大動物疫情防控,鼓勵支持非洲豬瘟疫苗和新型安全高效飼料添加劑研發。大力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專家服務行動”,不斷完善專家服務團職能,健全符合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和特點的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穩步推進“科技小院”試點工作。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高端農機裝備研發制造,調整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將地方特色主導產業急需的農機品種和高端智能農業設備納入補貼范圍。完善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
四、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
(十二)健全工作體制機制。成立省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指導,協同開展工作,精心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制定黑土地保護工程規劃,將更多項目納入國家項目庫。積極創建東北黑土地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黑土地保護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探索建立東部固土保肥、中部用養結合、西部抗旱培肥等不同模式。支持四平黑土地保護示范區先行先試。抓好8個縣(市、區)黑土地保護整縣試點,逐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長效機制。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立數據信息平臺、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機構和隊伍,強化耕地質量調查與監測評價數據管理。辦好東北黑土地保護國際論壇。
(十三)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深入總結推廣“梨樹模式”,在26個黑土保護市縣集成推廣耕作制度改革、土壤改良治理等保護措施,實施保護性耕作2800萬畝。落實好中央財政資金補助政策,突出對高性能免耕播種機等關鍵機具的支持,按照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要求,強化作業機具裝備能力。研究制定全省主推技術模式和技術標準。以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骨干,帶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積極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
(十四)推進農田環境治理。實施農膜回收行動,加強農用薄膜使用控制。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科學用藥技術和高效施藥器械及其配套技術,積極培育專業化統防統治隊伍,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加快畜禽養殖廢棄物收儲運體系建設,實施糞肥沃土行動,促進糞污全量還田。在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工程。
五、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
(十五)加大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力度。完成第三次種質資源調查收集任務,對地方老品種、特色種質資源應收盡收,鑒定挖掘一批優異種質基因資源。推動東北農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改擴建,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玉米、北方粳稻、大豆等種質資源庫。推進現有保種場基礎設施改造,擴大保種核心群數量,充實技術力量,改善畜禽種質資源保護條件。
(十六)培育“領頭羊”種業企業。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創建南繁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種業創新高地,為國家打贏種子翻身仗貢獻吉林力量。完善科企合作機制,推動省內種業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育種科研合作,培育“吉系”新品種,提高自主創新品種核心競爭力。發揮金融資本、產業政策等引導作用,培育科研競爭能力強、有實力、誠信好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設玉米、水稻等良種繁育基地,扶持洮南國家級10萬畝玉米種子繁育基地建設,支持公主嶺市創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在嚴格監管、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研發應用。
(十七)加快推進現代畜禽種業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省內大型企業從國外引進優良畜禽品種,加強吉神黑豬、延黃牛、乾華肉用美利奴羊等種源基地建設,穩步提高種畜生產性能和供種質量。加快推進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培育,利用地方品種優良基因和國際畜禽種質資源,培育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新品種(配套系)。加強核心育種場建設,鞏固提升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積極謀劃推進生豬、肉羊等核心育種場建設。強化基層繁改網絡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到2025年,畜禽育種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畜禽良種基本實現自給并向省外輻射。
六、加快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步伐
(十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做強做優做大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成立省農產品加工業工作領導小組,加快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立足糧食、畜禽和特色優勢產業,積極引進重大項目,著力打造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生豬、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參(中藥材)、梅花鹿、果蔬、林特(食用菌、林蛙、礦泉水等)十大產業集群。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開展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省級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評選認定和動態監測,努力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促進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建設,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實施品牌戰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做大做強“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長白山人參”“吉林梅花鹿”“長白山黑木耳”等“吉字號”品牌。抓好興村強縣載體建設,推廣“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集體經濟強村。啟動第三批省級特色產業小鎮創建,推進查干湖生態小鎮等建設。開展園區創建,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推動中新吉林食品區加快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謀劃打造東北最大的現代化農產品批發市場。開發一批觀光、親子、康養、度假等項目,集中推出一批農旅結合精品線路。深入開展擴權強縣改革,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圍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轉型、生態環保、城鄉統籌等重點領域,謀劃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動縣域經濟振興發展。
(十九)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建立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常態化聯系機制,盡快實現建檔立卡全覆蓋,開展精準服務。持續開展家庭農場培育和示范縣創建,2021年,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到4000家。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扎實推進質量提升整縣試點,開展省、市、縣示范社監測創建,提升規范化水平,增強服務帶動能力,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培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市場,建立縣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名錄庫,推廣“菜單式”“保姆式”托管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導入小農戶。構建縣、鄉、村三級供銷合作社惠農服務網絡,打造農業生產服務中心。鼓勵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增強創新發展內生動力。大力培養具備現代素質的農民,完善線上線下培訓方式,加強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全年培訓2.5萬人。抓好培訓項目同中職教育、高職教育融合工作,開展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雙創”競賽。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參與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建設。
(二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加強退耕還林地經營管理,不斷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保護退耕還林成果。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政策。有效保護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資源,大力推進林草特色資源開發利用,啟動10個紅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試點工作,全面推動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地下水管控,推行地下水水位和用水總量控制。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實施農村河湖水系綜合整治,落實河湖保潔人員。開展畜牧業綠色循環發展行動,科學布局畜禽養殖,促進養殖規模與資源環境相匹配,建立畜牧業綠色發展評價體系。實施秸稈全量化處置。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電子化工作,提升全程可追溯能力。繼續開展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認定和創建工作,做好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支撐體系建設。
七、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二十一)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分類布局。在村莊分類與布局的基礎上科學有序引導我省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因地制宜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對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盡快實現全覆蓋。對暫時沒有編制規劃的村莊,嚴格按照縣鄉兩級國土空間規劃中確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設管控要求進行建設。按照規劃有序開展各項建設,嚴肅查處違法違規亂建行為。加強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嚴格規范村莊撤并,不得違背農民意愿、強迫農民上樓。探索規劃“留白”機制,預留空間,定向靈活保障農村產業和設施用地。
(二十二)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村莊道路暢通工程,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農村公路發展成果,2021年新改建農村公路2000公里,到2025年,實現東部山區20戶以上、中西部平原地區50戶以上自然屯通硬化路。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因地制宜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規模化建設,到2021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同步推進農村供水工程規范化、信息化管理,逐步健全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實施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在農村有需求區域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到2025年,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5%,基本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行動,推動能源生產清潔化、消費電氣化、配置智慧化,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推進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健全村級電子商務、物流快遞、文化體育等服務設施。加強村級客運點、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建設。
(二十三)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廣適宜高寒、干旱地區使用的農村戶用無害化衛生旱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水沖廁所建設,2021年全省農村廁所改造16萬戶。重點圍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重要河湖沿岸周邊的村莊和鄉村旅游、人口較為集中的行政村,統籌農村改廁和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城鄉環衛一體化,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第三方管理運營。健全農村人居環境設施管護機制,探索垃圾收儲、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有償服務和產品付費。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從2021年開始每年選擇1000個村,按照“三A”級標準,集中開展示范創建。改善農房條件,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探索建立適合鄉村實際的建設管理機制,實施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
(二十四)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補齊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短板,推動每個鄉(鎮)辦好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組織鄉村幼兒園教師保教能力培訓。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推進鄉村“溫馨校園”建設,鼓勵城市(縣城)義務教育大學區支援鄉鎮學校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完善以“特崗計劃”為主的鄉村教師補充長效機制。擴大農村地區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提高鄉村學校教學質量。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完善鄉村醫療資源配置和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深入開展“大學生村醫”免費訂單定向培養,合理配備合格村醫,推進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或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在具備條件的鄉鎮衛生院推進社區醫院建設,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向鄉村下沉。提升縣級醫院、縣級疾控機構服務能力,滿足新形勢下有效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提升婦幼、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水平。健全城鄉一體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推動城鄉就業支持、就業援助等政策并軌,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動農村普惠養老和互助養老發展。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的關愛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培養壯大社會組織,依托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點(室)引導專業社工和志愿者參與關愛服務工作。
(二十五)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多措并舉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確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繼續保持“兩個高于”。促進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繼續推動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深入實施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改造農產品產地預冷倉儲中心、低溫加工倉儲配送中心。推進建設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建設吉林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支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到2022年,在所有縣(市)建成縣域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在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完善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政策,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推動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滿足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鄉消費。以擴大縣域鄉鎮消費為抓手,加強縣域鄉鎮商貿設施和到村物流站點建設,支持建設立足鄉村、貼近農民的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帶動農村消費。依法打擊假冒偽劣,優化農村消費環境。
(二十六)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加快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推動長吉接合片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探索城鄉融合發展路徑和模式。加快推進哈長城市群建設,重點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生態、開放等重點領域合作,推進榆樹、德惠、扶余、舒蘭等哈長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全面推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補齊縣城城鎮化短板弱項。強化梅河口、公主嶺、前郭、琿春4個國家級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市)帶動作用,啟動建設示范性項目。全面放寬放開城鎮落戶條件,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戶口遷移政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縣城城鎮便捷落戶。深入開展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基地建設,形成省市縣三級返鄉創業基地協同發展格局。深入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持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做實城鄉居民醫保市級統籌,取消參保人員市級統籌區內跨縣域就醫限制,實現市域內免異地手續。
(二十七)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保障重點領域,確保財政投入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相適應。省級預算內投資持續向農業農村傾斜。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確保到“十四五”期末逐步將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提高到10%以上的要求落實到位。優化財政供給結構,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完善長效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鄉村建設的投入力度。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完善財政與金融協同合作的支農機制,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基礎類公益項目主要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方式,競爭性領域項目主要通過貼息、擔保費補貼、風險補償、基金等市場化方式,撬動更多的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加快建立支農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支持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用于支持鄉村振興領域符合條件的公益項目建設。落實好金融支持“三農”各項政策,提高農業信貸規模。
八、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
(二十八)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吉林省農村土地承包條例》修訂,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加強宅基地管理,規范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日常登記頒證工作。穩慎推進長春市九臺區、梅河口市、通榆縣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脫貧攻堅過渡期內,對脫貧地區繼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內交易政策;在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框架下,按照國家有關要求開展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
(二十九)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治理結構,維護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盤活農村土地、水面、林地等資源要素,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逐步探索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自愿有償轉讓辦法。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提供綜合性交易服務。
(三十)深化農村其他改革。鞏固拓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成果,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信用環境,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強化科技賦能,打造農村普惠融資服務體系升級版,吸引更多資本下鄉進村。爭取國家主要糧食作物和重點養殖業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執法能力。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拓展為農服務功能。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進林(草)長制改革,制定全面推行林(草)長制實施意見。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水費補貼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
九、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三十一)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機制。深入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落實《吉林省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實施辦法》,夯實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將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組織推動、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協作幫扶、考核督導等工作機制,根據實際需要運用到推進鄉村振興,建立健全上下貫通、力量充足、執行有力、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深入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制,省市縣黨委要定期研究鄉村振興工作,落實縣委書記主要精力抓“三農”工作的要求。建立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省、市、縣級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要分級聯系1個以上涉農縣、鄉、村。開展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培訓。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領導,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健全適合鄉村特點的人才培養機制,強化人才服務鄉村激勵約束。建立吉浙兩省鄉村振興交流機制,開展攜手促鄉村振興行動。
(三十二)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成員單位出臺重要涉農政策要征求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意見并進行備案。強化各級黨委農村工作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發揮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圍繞鄉村振興重點領域設立專項小組,由相關部門牽頭,建立落實臺賬,壓實工作責任,推進各專項工作任務。
(三十三)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持續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有序開展鄉鎮、村集中換屆,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黨組織書記。積極穩妥推進村“兩委”負責人“一肩挑”,推動優秀“四方面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推進村黨組織紀檢委員擔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加強對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特別是“一肩挑”人員的監督。對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并視情況選派駐村工作隊。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一步提升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加大在優秀農村青年中發展黨員力度。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激勵關懷,注重在鄉村振興一線考察識別干部。開展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居)民議事協商機制,提升村民自治能力。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方式方法,提高農民參與程度,有效杜絕農村“微腐敗”。健全農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強鄉村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推進農村“百姓說事點”創新發展。建立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開展常態化綜合治理。加強縣鄉村應急管理和消防安全體系建設,到2025年,所有鄉鎮(街道)、村(社區)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做好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深入推進長春市雙陽區、東豐縣、集安市全國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創建。
(三十四)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進從試點縣向縣級行政區全面覆蓋,不斷提升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質量和水平。統籌推進學習科學理論、宣傳黨的政策、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文化生活、推動移風易俗,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同鄉村振興、基層黨建貫通融合,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聚焦宣傳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建好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在鄉村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結合“農民文化節”等平臺,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革除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反對迷信活動,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持續深入開展“文明村屯、干凈人家”創建活動,抓好全省文明村鎮評比表彰工作,推動市、縣兩級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制度化常態化,穩步擴大創建規模。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廣泛開展農村文明家庭評選活動,注重發揮黨員干部樹立良好家風的帶頭作用,開展家風家教宣傳展示,促進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和境外滲透活動的打擊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
(三十五)健全鄉村振興考核落實機制。各市(州)黨委和政府每年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落實市(州)、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制度,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加強考核結果應用,注重提拔使用鄉村振興實績突出的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建立市縣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鄉村振興常態化約談機制,對考核排名落后、履職不力的市(州)、縣(市、區)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強化鄉村振興督查,創新完善督查方式,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問題,推動政策舉措落實落地。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將減輕村級組織不合理負擔納入督查重點內容。堅持實事求是、依法行政,把握好農村各項工作的時度效。加強鄉村振興宣傳工作,在全社會營造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
全省上下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