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2020,国产 字幕 制服 中文 在线,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關注微信
小程序

【紀念改革開放征文精選】論丘陵山區機械化的出路——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作者:張宗毅 本站發布時間:2018年12月20日 收藏

  編者按: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示農業機械化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弘揚農機化行業人士不懈奮斗、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開展了“紀念農業機械化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動。活動得到了廣泛響應,各界人士積極投稿,參與活動。經組委會初步審核,決定遴選部分優秀文章加以刊發,以饗同仁。

論丘陵山區機械化的出路——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作者簡介:張宗毅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

  我從小生活在地處大巴山腹地的四川省萬源市農村,從記事開始,所有的一切都那么艱難。到鎮上趕集要走40分鐘崎嶇的山路,鎮上去買賣東西都要背上一個沉重的背簍;在地里干活全部要依靠人工,人工用背簍把農家肥背到地里,常常糞水淋濕衣服;烈日下一鋤頭一鋤頭地挖地、碎土、刨坑,彎腰用手放下種子、農家肥和化肥,再用鋤頭覆土;收獲土豆、紅薯的時候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鋤頭一鋤頭刨出來再蹲下來撿拾放到背簍里;收獲玉米是一根根掰下來放在背上的背簍里,裝滿一背簍就沿著崎嶇山路背回去;連家務也充滿了這種高強度、機械的勞動:用和自己個子一般高的斧頭劈柴、肩頭擔著兩個比自己矮一個頭的水桶去幾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挑水、每頓飯用刨子刨六七十個土豆的皮……每次勞作的時候都想:要是有機器替代多好啊!

  也因此,高考前夕,同桌問我的高考志愿,我脫口而出的是:中國農業大學。我說如果考上了就去研究全國的農業,如果考不上就去研究村里的農業。后來如愿以償考上中國農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制系,專業方向是農機方向。

  可是,讀到大學三年級,雖然學了各種農業機械的原理、設計,可是仍然沒有看到這些機械在老家應用的可能性,每次回家看到母親和周圍鄉親仍然在以原始的方式勞作,**先進的也就是用牛耕地,心中開始動搖,學農業機械專業到底對不對呢?也許老家不能采用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并不是技術原因,而是技術之外的經濟原因、社會原因?由此義無反顧地開始準備跨專業考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后如愿以償考上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從此開為自己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后來到了現在的工作單位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工作,并在南京農業大學讀了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做了博士后。通過經濟、地理、機械技術等相關理論的學習,國際國內經驗的總結,數以十計的農業機械化相關軟課題研究經歷,很多原先的疑惑找到了答案,下面就說說目前我對丘陵山區如何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看法。

  國內關于如何發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展開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歸納起來有兩條路:一條是“以機適地”,認為缺乏機耕道、地塊細碎、土地不平整等現狀短時間無法改變,只能從改變農機的角度去適應土地和作業環境;一條是“改地適機”,認為農業機械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如果一味追求小型化將意味著降低作業效率進而降低勞動生產率,也就意味著即使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也是極為不經濟的,因此應讓地塊來適應農機而不是讓農機來適應地塊。

  很長一段時間,搞農機設計的專家以及農機化領域的專家,都在強調缺乏適用于丘陵山區的輕便、小型農業機械,因此要加大研發力度,多研發一些適宜丘陵山區使用的輕便、小型農業機械。特別是微耕機的研發應用成功,更是堅定了他們“以機適地”的信心。

  然而再小的聯合收割機也必須要有收割部件、脫粒部件、清選部件,不能無限小型化,小型化也是在損失功能、性能和效率基礎上實現的。同時,即使是微耕機,也因為勞動強度大、震動大、噪音大,存在“解放了牛而累死了人”的情況,不利于吸引年輕一代新型農民。

  此外,由于沒有配套機耕道、田間未進行平整再加上作業效率低,一臺微耕機一天作業面積只有不到5畝地,有些地方可能不到2畝地,而適宜大中型農機作業的土地上使用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效率可以提高數十倍。假如每個機手每天的工資是200元,平原地區使用大中型拖拉機一天可以作業100畝,平均到每畝的人工成本只有2元;而丘陵山區使用微耕機一天只能作業2畝,平均到每畝的人工成本高達100元,一個作業環節就讓丘陵山區的單位農產品成本比平原地區多了98元,在統一的農產品市場下,丘陵山區的農產品怎么會有競爭力?

  這就體現出一條規律:過小的地塊沒有經濟價值,過小的農業機械沒有推廣意義。

  顯然,“以機適地”的路子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遇到了障礙和瓶頸,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經濟性上都無法可持續。繼續走下去是死胡同。

  有一點必須要牢記:農業機械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降低丘陵山區農民勞動強度、獲得經濟利潤,如果與這個目的相違背那么即使實現了機械化也不是丘陵山區農民需要的機械化。

  基于第二條路的探索,主要是由重慶發起的。重慶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山高坡陡,全市耕地普遍存在地塊小、坡度大、零星分散、基礎設施不配套等問題,長期以來機械化水平發展緩慢。

  但2014年以來把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的工作思路從“以機適地”為主轉變為“改地適機”為主后,取得了顯著成效。探索出了利用工程機械對地塊進行宜機化改造的技術模式,通過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等宜機化地塊改造,為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提供了良好條件,使得重慶市的大中型農機具購入數量逐漸增加。2014年重慶市55馬力以上拖拉機銷售總量僅100臺左右,2015年該數量超過了300臺,2016年達到了359臺,個別農機專業合作社更是史**前**地引進了180馬力的拖拉機,在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后開展深松懸旋耕播種等復式農機作業,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

  “改地適機”的道路探索表明,只有“改地適機”才是一勞永逸和符合現代農業高效、規模化發展規律的。正如沒有一個汽車制造商會考慮研發制造可以在羊腸小道上駕駛的汽車一樣,研發在零散、細碎、有坡度、缺乏機耕道的地塊上作業的農業機械一樣是沒有前途的。

  總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沒有特殊性,****的特殊性是丘陵山區地形地貌條件惡劣,而發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是要去通過地塊整治、機耕道建設來消除這一特殊性,才能為農業機械作業提供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希望農機領域的同仁能跳出部門利益局限,形成基礎設施先行的共識,共同呼吁、促進丘陵山區耕地宜機化改造事業。

  當然,宜機化改造也不能遍地開花,要因地制宜。為此,提出以下三條對策:(一)坡度大于25的區域應退耕還林還草;(二)坡度在15度至25度之間的區域,應進行適當的梯臺化整治工作發展畜牧或林果業;(三)坡度在15度以下的區域,進行地塊宜機化改造。

  希望有一天,丘陵山區的鄉親們在生產過程中,也能享受到平原地區一樣的便捷和舒適,享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的成果,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方式徹底成為歷史。

文章來源:中國農機化協會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

    1. <abbr id="arzqn"></ab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林县| 灵台县| 富锦市| 彭泽县| 汨罗市| 仪征市| 泗洪县| 开平市| 车险| 巴林右旗| 上犹县| 莆田市| 三原县| 崇文区| 阿瓦提县| 涿鹿县| 华宁县| 沂源县| 乐亭县| 丹巴县| 孙吴县| 江永县| 安国市| 弥勒县| 绥化市| 凌云县| 丹凤县| 通化市| 永兴县| 英山县| 龙川县| 康定县| 英德市| 郑州市| 潍坊市| 娄烦县| 古浪县| 沾化县| 富锦市| 湘乡市|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