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鄉村如何振興?代表委員齊獻策
鄉村如何振興?代表委員齊獻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部署,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華版,將農業農村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標志著我國鄉村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下棋講究縱觀大局,運籌帷幄,如何下好鄉村振興這盤大棋,今年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獻計獻策。
產業興旺是基礎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很有發言權。地處貴州高寒山區的巖博村是她工作的地方,余留芬告訴記者,以前,“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門就是豬糞塘,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巖博郎”是這里的真實寫照。2001年,余留芬當選巖博村村支書不到一周,就破土動工建造通村公路,修好公路后,她又著手貸款盤回村集體林場,淘到了集體產業第一桶金。后來,她又帶領村集體成立磚廠、養殖場和“人民小酒”為拳頭產品的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到2015年,巖博村全部實現脫貧。“村里1012戶共3450人,人人有股份,企業發展得好,所有村民都受益。去年底,后并入巖博聯村的兩個貧困村也實現了全部脫貧。”余留芬激動地說。當前,農村空巢化是阻礙鄉村發展的一大難題,但是,這個問題在巖博村完全不存在。余留芬告訴記者,巖博村幾乎不存在農民外出的狀況,可見多元化的產業布局是農村留住人的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田表村村支書羊風極表示,鄉村振興就是“黨的好政策+好產業”。“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我帶領村民種植橡膠、在林子里養豬養雞、辦專業合作社,現在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羊風極說。
“鄉村振興首先是要從經濟方面振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喬曉玲表示,“從農業角度發展產業,首先就是要延長產業鏈,在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上做大量工作。原生態產品價格是有限的,通過深加工之后提升產品附加值,滿足社會不同層面的需求。一直以來,我們都提倡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發展。另外,我們還應該注重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就是說,在產業發展的同時,除了把主要原材料用起來,其他附產品也應該吃干榨凈,讓農業產業良性循環。”針對農村該如何精準選擇適宜發展的產業這個問題,喬曉玲表示,“過去是地里產什么我們就做什么。現在,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機制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解決特色農產品缺乏、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產業與生態應當有機結合。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委員江澤林表示,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對此,他建議改造提升農村傳統產業。通過產業融合、功能融合、主體融合,改造傳統產業,注重生態性,實現產品和服務品質效益提升。在產業融合方面,重點是促進一、二、三產融合,轉變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大程度減少資源消耗,推動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做到產業上中下游有效銜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在功能融合方面,有效拓展農業的多功能領域,不僅強化農業的產業經濟功能,更需拓展農業的生態功能、文明承載與繼承功能,讓農業農村成為人們親近自然、享受生活、體悟人生的理想去處。在主體融合方面,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的緊密結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好其引領帶動作用,把小農戶吸引到現代農業發展中來,有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利益的合理分配和互利互惠。做大做強生態產業,要把生態優勢變成農村發展的寶貴資本,讓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態飯”“旅游飯”,在保護生態中發展產業,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科技創新為引領
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須要緊握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加速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用新科技、新裝備武裝的農業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投身農業,讓農民由身份名詞轉變為職業名詞。
縱觀當前農業國際競爭,發達國家利用農業高技術壟斷擠壓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的趨勢愈加明顯。當前,我國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不平衡,迫切需要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技術壁壘,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贏得優勢。從世界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看,科技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與配置日益普遍,生物、信息、材料、能源等領域的重大科技突破,不斷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要搭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車,提升鄉村振興的質量效益和科技含量。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認為,實現以科技引領的鄉村振興,要“軟”“硬”并重。
陳萌山指出,“軟”主要是指要有科學的規劃統籌、科學的發展結構和科學的評價體系。要研究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的長遠規劃,統籌鄉村振興的戰略設計。就發展結構而言,城鄉間要加快二元體制改革,實現土地市場價值化和資本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農業內部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要科學評價地方、部門在“重要進展”“決定性進展”和“全面振興”等關鍵節點的完成情況和“四個優先”的落實情況。“硬”主要是指要有先進適用技術,包括創生物固氮機制、植物纖維裂解機理等一批重大基礎理論;突破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智能裝備、節能減排、智能制造等一批顛覆性前沿技術;攻克全基因組分子設計育種、個性化營養功能性食品制造、天空地數字農業等一批關鍵技術;集成組裝一批綠色提質增效的技術模式;轉化一批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新品種、新肥料、新獸藥、新疫苗、新農藥以及農業機械等新產品;推廣一批綠色高產高效、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畜禽重大疫病防治、農機農藝結合等關鍵技術。
對此,陳萌山建議以管理創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求,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公益”特性,以“三個面向”為指導優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方案,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制度。充分發揮多元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構建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態勢、符合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都需要機械化,要用現代化的裝備和技術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劉鳳之說,“中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時期,生產方式需要轉型升級,這需要一個過程。”作為果樹科學研究與科研管理方面的專家,他介紹道,目前我國果樹種植面積接近2億畝,產量接近1.8億噸,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但是,由于近年來農村勞動力減少,勞動力價格上漲,果樹種植又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水果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以前的出口優勢已經沒有了。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就是要降低生產成本,依靠機械化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近兩年,我國在植保無人機、果園施肥機械等方面的研發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對于整個果樹種植產業的發展都有很大幫助。
人才應用很關鍵
在鄉村振興中,人才是首位。農村發展,既需要產業領軍人才,也需要鄉村治理人才。在采訪中,余留芬為記者講述了她的人才強村之路。在村干部隊伍的培養上,余留芬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引導有文化、懂發展的農村青年向組織靠攏,著力把有技術、懂管理的農民黨員引進班子。常年制定全村創業技能、實用技術培訓計劃,培養80多名“土專家”、“田秀才”。為了解決班子人才脫節問題,采取“專人幫帶、定期培訓”等方式,實行“一帶一”和崗位輪換“復合型”人才培養制度,將本村大學生、退伍軍人、企業干部等人納入后備干部建設計劃。村領導班子的問題解決了,巖博村黨委又在企業人才上下功夫。對于地處邊遠山區的巖博村來說,如何引進并留住人才是一件棘手的事。為此,巖博村實施“十萬年薪引人才”、“五年培育本土人才”兩個計劃。同時,采取“持股引才”的方式,成功引進50多名平均年齡28歲的知識青年,培育本土人才10余名。
除了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外,要運用系統化整體化的思維,提高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儲備。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國眾聯行資產評估土地房地產估價規劃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西勤指出,全國4000多萬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從事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管理技術人員要把個人才智奉獻社會,在服務鄉村振興這一偉大戰略中建功立業。致力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的運用,促進創新,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支撐,實現農業生產智慧式管理和運行,提升“三農”的智能化水平和效能,為區域經濟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化提供交流渠道和創新平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運用,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機械化和信息化,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實現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