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無可置疑,無人駕駛,北京農機走在了全國前列
無可置疑,無人駕駛,北京農機走在了全國前列
你能想象玉米、胡蘿卜、甘藍等作物的移栽、起壟、播種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不依靠人工駕駛,而是由機器自動完成嗎?在北京市順義區金鑫生態示范區,“無人駕駛”成為現實。據該園區負責人金躍介紹,自動駕駛技術在作業精度方面,作業直線精度在每千米正負2.5公分左右;鄰接行寬誤差在3%以內,已經可以完全滿足生產要求。平時都在科幻電影中見到的無人駕駛技術在農機領域得以實現,得益于農機化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信息化是推動農機化事業發展的新動能,是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同時,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農機化水平和現代農業建設的標志。不可否認,在當今社會,實現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也將成就更高層次的農業機械化。近兩年,北京市農機信息化建設以農機化信息化融合的發展理念,致力于建設能在農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業科技園區等單位可推廣的綜合智能化管理平臺,目前已針對各區縣的基本情況開展了相應的示范推廣工作。
農機作業更輕松了
今年的秋糧收獲已經基本結束,但是對于金躍來說,農忙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秋糧收完,我們也逐漸開始深松了。”金躍告訴記者,“不過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深松任務輕松很多,因為我們安裝了深松作業質量監測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可以隨時追蹤農機的實時作業位置、查看歷史軌跡,查看某輛車某段時間的作業質量,也就是耕深和作業合格率等信息,同時,可以生成統計報表,統計所有作業面積、作業質量、作業合格率、平均耕深等數據。應用這個系統,不僅可以實現土壤深松的實時監測,還可以進行作業狀態識別和作業面積的測量。在深松30公分時,誤差在正負1公分以內,監測準確度可以達到95%以上。”
對農機深松的監測只是北京市農機化與信息化發展相融合的“冰山一角”。“除了對農機深松作業質量實行檢測以外,通過信息化系統,我們還能對播種質量進行監測,提高作業精度。另外,還能通過信息化技術對日光溫室內環境信息進行實時監測,主要監測大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情況,同時可以通過軟件平臺實現遠程操控,對卷簾、卷膜、聲波助長等部分生產活動進行手動或自動控制。現在連大棚卷簾都不用人工干了,省時省力,這農民當得真是體體面面。”金躍說。據了解,近幾年,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牽頭為該園區搭建包括11項智能化技術、集成50余臺(套)信息化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智能化技術和裝備方面包括農機自動導航駕駛技術、固定基站、衛星平地技術、深松質量監測技術、溫室監測和超低壓子午線農用輪胎技術等。以上技術基本都是以北斗定位導航終端為基礎。
據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信息技術科科長徐嵐俊介紹,為了保證北斗定位精度,在金鑫生態園區配套安裝了固定基站,可以輻射30—50公里的半徑范圍。“引進的衛星平地技術,比激光平地質量高,不受激光發射器的限制,受天氣影響小,可根據需要設置一定的坡度,應用高精度GPS,實時獲取農田平面坐標和高程信息,自動制定農田憑證方案。”徐嵐俊介紹道,“這對于發展精準農業、減少勞動力投入、提高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有很大幫助。”
金躍告訴記者,目前園區的管理還實現了全園區包括合作社、養殖場、肥廠全過程、全范圍的視頻監控管理;同時,在生產監控上,結合園區的實際生產,為了解決有機肥廠廢棄物堆砌點巡查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的問題,在各農業廢棄物堆砌點安裝太陽能無線攝像頭,實時監測各廢棄物堆砌點的堆砌情況,提升拉運精度減少拉運成本,實現廢棄物堆砌點的實時監控。“通過智能化生產技術的投入,將有效提升園區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實現‘互聯網+’深入到農業生產的全鏈條。”徐嵐俊說。
農機調動更便捷了
隨著北京市農田面積減少,該市越來越多的農機大戶選擇外出“淘金”,而作為周邊農業大省就成為他們的優選地。跨區作業不僅解決了本地農機“吃不飽”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同地區農機化水平發展不均的問題。然而,盲目跨區找不到活的窘境也時常出現。
在今年3月6日,京津冀農機作業聯合調度平臺應用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的宗旨就是借助信息化平臺落實三地農機作業聯合調度,促進區域農機信息化工作協調發展。以此為契機,北京市建成了基于北斗的農機調度管理平臺,以農機合作社為主要應用對象,在北京市覆蓋了121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同時,輻射應用到河北、天津,共安裝了調度終端2000臺,實現京津冀三地共用統一的平臺進行農機作業調度管理。該舉措使京津冀三地農機化工作在數據上共享共用、技術上互補互用,不僅促進農機資源利用率提升,而且有效推動了整個區域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現。
“在合作社的作業調度上,建設了基于北斗的農機作業調度系統,為了方便使用,同時開發了該系統的移動版,用戶只需關注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并掃描各合作社分配的指定二維碼即可登錄使用。調度系統共設置有4個角色,即合作社理事長、農機手、推廣員及管理者。”徐嵐俊說,“針對機手角色,為了規范化管理機手,每個機手作業前都要用手機掃描農機和機具的二維碼,這個過程就形成了一次農機作業的匹配調度,同時機手能將每次加油和維修的情況記錄下來。這些記錄信息和加油、維修信息就形成了我們這個系統的數據基礎。同時,理事長可以通過該系統管理合作社的人員、主機、機具的情況,可以追蹤所有主機的實時位置,查看每臺農機的作業情況和記錄,同時可以進行軌跡回放,查看加油、維修記錄,按照機手、時間、農機等各種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另外,系統會自動給理事長頒發一個證書,這個證書上有合作社的社會信用代碼,每個證書上會自動分配一個二維碼,新進的合作社社員可以掃描該二維碼加入合作社。”據了解,市級或者區級政府管理部門可以通過管理員身份隨時查看轄區內所有合作社的情況以及作業情況。
農機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實現。京津冀農機作業聯合調度平臺無疑是對區域農機資源服務及管理模式的一種有益探索。構建三地農機化發展大數據平臺能夠加速推進京津冀地區建立農機經營生產體系,實現三地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