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模式
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模式
如何有效全面地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此,社會各屆都在積極探索,互相學習,以期找到一款適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運行模式。因此,總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開展以來全國各地的典型模式,不斷完善和推廣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實踐中涌現出的培訓模式
一是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以北京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為代表。農民田間學校是一種利用實驗性學習增強農民專門技能的教育形式,是有組織的農民實踐活動。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政府推動,合作互動。農民田間學校在農民自愿、政府扶持、上下聯動、服務產業、科技支撐、管理規范的原則下開辦,由市、縣農業行政或行業管理部門統一管理,由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牽頭組織,鼓勵科研院所、協會、企業、合作組織等積極參與。農民田間學校成為了農民自主參與并互助提高的實驗性平臺,同時也是農民素質提高和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
二是現場傳導型培訓模式。現場傳導的培訓對象以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線農民為主。該模式通過在農村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工程建設基地等現場,對農民開展講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動,著重解決當前生產和工作中的問題與推廣運用新技術。培訓內容力求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農民易學、易懂;目標則力求精準,一次培訓只解決一個問題,傳授一門技術。培訓時間主要選擇在生產季節,周期不宜太長,以1周左右時間為宜。培訓老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培訓教材力求簡明。
三是典型示范型培訓模式。典型示范是政府、高校或企業通過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園和示范場,樹立區域農業科技發展的典型,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形成農業科技培訓基地,引導廣大農民自覺自愿地學習科技。該模式首先是由政府、高校或者企業出面組織興辦農業實用技術、高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基地。通過實施農業科技項目,吸引或創辦農業企業,以求產生經濟效益。隨后,利用經濟效益吸引廣大農民自覺自愿地參與到科技培訓當中,從而產生強大的科技示范輻射功能。
四是項目推動型培訓模式。項目推動是以某一具有開發價值的農業科技項目為載體,以服務于農民致富、提高農民素質、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目的,采用現場指導、課堂教學、廣播電視、參觀考察等多樣化的培訓途徑和方法進行項目培訓,并提供產、供、銷配套綜合服務。該模式首先是要選準選好項目,進行項目的試點示范,提高廣大農戶參與的積極性。然后,組織農科教各方力量,著手開展項目培訓。通過項目培訓和推廣,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生產經營體系,走農業產業化道路。
五是媒體傳播型培訓模式。媒體傳播是通過傳統的電子媒體(廣播、電視、音像)和印刷媒體(報紙、雜志),以及現代的網絡媒體(局域網、因特網、衛星網)等技術手段對農民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培訓。該模式首先是針對農民開展培訓信息需求調研,根據實際需求制訂培訓計劃。其次是開發培訓信息資源,建設農業技術多媒體素材庫,制作實用技術多媒體課件,開通農業信息網站等。通過構建媒體傳播培訓的技術手段平臺,建立市、縣、鄉、村、戶五級網絡服務體系。**后則通過電子媒體、印刷媒體、網絡媒體等傳授培訓內容,并抓好典型,以點帶面,穩步擴大培訓效果和輻射面。
二、創新培訓模式要堅持的原則
一是統籌協調。創新和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是一項系統、整體、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農業、教育、科技等諸多政府部門以及高校、企業、民間組織等社會團體。因此,必須注意加強組織協調、明確職責,建立產學研結合、農科教大聯合和大協作的運行機制,促進農民培育發揮綜合效益。
二是以人為本。采取任何一種培訓模式都必須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愿,不替農民做主,不搞強迫命令,才能吸引農民積極主動投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來。創新培訓模式要注重在實踐中發現、培養、鍛煉新型職業農民,精細培育,精準培育,著力培養農村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職業農民,使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適應,新型職業農民結構與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相協調,新型職業農民素質與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相同步。
三是重點突出。必須立足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實際,把服務行業、支撐產業作為培訓的落腳點。根據產業發展水平和培訓對象特點,在系統設計和整體布局的基礎上,把握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突出重點,形成特色,以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社會管理服務為主要的工作領域,以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廣的新型職業農民為主要的培訓對象。
四是因地制宜。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環境等條件千差萬別,地方政府對農業的扶持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多能模式”,必須依靠各地的實際情況,對已有的模式進行借鑒性的運用,或是根據自身農業及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創造新的培訓模式。當前,應當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農技推廣面對面、送教下鄉等培訓模式。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