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簽約醫生”多 農機少“趴窩”
“簽約醫生”多 農機少“趴窩”
編者按
“趴窩”常常被業內人士用來形容農機因各類故障而停機的情況。在農機集中使用的大忙季節,農機手**擔心的就是機器“趴窩”,如不能及時維修,將嚴重影響農活的進度和農機手的收益。農機維修不僅是確保農業機械以良好狀態投入生產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農機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本期我們選擇安徽省、山東省茌平縣、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看看他們是如何著力應對農機維修難題的。
多方協作緩解農機“看病”難
12月7日,安徽省農機部門和中聯重科共同舉辦農機維修高技能人才培訓班,80多名農機維修人員齊聚蕪湖接受提升培訓。而就在10天前,全國農民職業技能競賽(農機修理工競賽)剛剛在此成功舉辦。近年來,安徽省借助企業、合作社等多方力量,解決農機“看病難”問題,走出一條行政引導、市場主導的發展道路。
行政引導建章立制結網布點
2004年起,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政策拉動下,安徽省農機數量快速增長,伴隨而來的,是對這些機具維修服務需求的增長。
為解決農機“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12年1月,安徽省農機局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機維修能力建設年”活動,并在此后幾年延續這項活動。通過開展活動,全省農機及相關部門組織了重要農時機具檢修,推廣了農機維修新技術,建立健全了維修應急機制,強化了農機維修市場監管。為規范維修網點建設,2013年8月,安徽省農機局制定出完整的農機維修管理系列制度。《安徽省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若干制度》包括了農機維修網點安全生產制度、農機維修質量承諾制度、農機維修誠信服務制度、農機維修環境保護制度、農機維修網點進貨臺賬和維修臺賬管理制度、農機維修行業自律制度等六項制度。
通過多年努力,目前,分布安徽全省、多種類型、不同等級的農機維修網絡已基本形成。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共有農機維修廠及修理點10190個,農機維修從業人員35624人,全年維修農機數量589.26萬臺次,實現農機維修收入15.8億元。
市場主導生產維修兩頭掙錢
從省級到縣級農機部門,安徽省的農機工作者有一個共識——農機維修是一個市場化領域,不應過多干涉。
謝好學,全國農民職業技能競賽安徽省一等獎、全國二等獎獲得者,濉溪縣百善支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農機維修領域從業十幾年。他說,目前合作社里就設有二級維修點,共6名專業農機維修人員,近70平方的維修車間,能夠滿足全社機具維修保養需要。“農機維修行業季節性比較強,維修人員只有半年有活干,剩下時間可以出去打工,我這兒每年發2萬元工資,社外機具維修另有提成,打工也能賺不少,他們的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謝好學說。
謝好學的愛人曾燕是一名農機經銷商,她經營的濉溪縣曾番農機有限公司銷售多種農機產品,她介紹了另一種農機維修方式:“農忙時節,各家農機企業會派維修人員在我這兒駐點,吃住我全包。到‘三夏’大忙那幾天,這兒能有30多名維修人員!”曾燕說,企業派出的維修人員大多是廠里的工人,平時在廠里從事農機生產,到農忙季節就南征北戰忙維修。曾燕覺得,廠家的“三包”服務及維修人員駐點制度基本可滿足農忙季節周邊購機戶的維修需求。
在皖北農機大縣阜陽市潁泉區,負責農機維修相關工作的區農機局管理股長劉標認為,未來合作社從事農機維修行業將有很大發展,而小維修網點會慢慢淡出市場。他分析道:“目前農機維修途徑主要是企業、農機維修網點、合作社和機手本人。其中,合作社遍布多個鄉鎮,現在很多合作社吸收維修網點加入,將兩者優勢結合;而企業主要依托經銷商,大都在縣城周邊,具有局限性。因此對大多數農民來說,出了問題還是找合作社**便捷。”
而在安徽南部的寧國市,農機維修則有了另一種選擇。寧國市農機局管理科科長孫進軍介紹說,由于地處山區,寧國市場上以小型機具為主,且農戶居住分散,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小型維修網點依然是該地市場主力。
難題待解多方協作有望破題
“農機維修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有些是市場可以解決的,有些則必須要借助多個部門、多方力量協作才能解決。”安徽省農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此,全國勞模、安徽省人大代表嚴德敏深有體會。嚴德敏是肥西縣德敏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該合作社以農機維修為主要業務。作為省人大代表,嚴德敏多次提請政府重視農機維修難題,在2014年省人大提案中他這樣表述——“維修用地是難題,少錢買不到,多錢買不起,甚至有錢買不到(國土部門不批準)”。
為解決維修用地這件大難事,嚴德敏奔波多年。目前,老嚴花300萬元蓋起的上千平米維修庫棚已啟用,但土地是租用農戶的,只有10~15年使用期限。“你說,土地租期到了怎么辦?維修用地無法拿到長期固定地塊,成了我心頭的頑疾。”老嚴苦惱極了。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把農機合作社庫棚、農機維修用地作為設施農業用地的政策,但在實際執行中,獲批維修用地依然難度很大。
對農機維修市場進行監管時,同樣要涉及多個部門。《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第5條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機械維修和維修配件經營的監督管理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兩個部門沒有形成聯合執法機制,農機主管部門沒有行政執法權,直接掣肘著農機維修管理工作開展。
在農機維修公益性培訓中,安徽省大量借助了企業的力量,進行政企合作的嘗試。2012年10月,安徽農機化技術培訓基地在奇瑞重工(后被中聯重科并購)掛牌成立,依托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現代化農業裝備資源,開展了多次全省乃至全國的維修人才培訓。對這一合作方式,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歡迎,同時建議整合社會、學校、政府、企業多方資源開展此項工作,讓更多農機手獲得接受公益性維修培訓的機會。
織起農機維修網
云內動力、玉柴機械、四方機械、玉柴動力、全柴股份、新柴動力、錫柴機械等十幾家廠家的特約維修點;福田雷沃、沃得、艾禾、柳林、龍舟、東風等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特約維修點;在附近多個縣區建立農機快修點35個;擁有多媒體培訓場地、機具車庫、維修車間共計2000多平方米……這些都是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林華農機維修服務中心身上的“標簽”。
今年4月,廣豐區排山鎮王坑村農戶湯四海的拖拉機停機后發動機無法啟動,通過農機服務熱線電話聯系到廣豐區林華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客服部。湯四海是新用戶,不太了解機具性能,無法順利啟動。廣豐區林華農機維修服務中心了解到該用戶很心急,下午機具就想下田作業,迅速調派技師,中午飯也沒吃就餓著肚子趕往王坑村,經過詳細認真的檢查,及時為該用戶維修機械,確保了下午下田作業。
像這樣的“急活”林華農機維修服務中心經常接,飯顧不上吃是常有的事,對他們來說,農戶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該服務中心實行配件統一供應,減少了中間環節,減少了成本支出,做到了配件品質可靠、配件價格實惠。如聯合收割機每更換一次機油保養,在專賣店需要300~350元,而在該中心或其下屬的農機快修點只需要200~240元。不僅如此,由于農機快修點分片區、全覆蓋設立,能夠及時快速為每一位用戶提供服務,原來遠程需保證4小時內無條件上門服務的變為保證2小時內無條件上門服務,縮短了時間,提高了工效。
據了解,為切實解決農機用戶“維修難”問題,打通農機服務**后一公里,廣豐區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農機維修服務網絡,2013-2015年全區有5家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列入了江西省農機維修服務財政“以獎代補”項目。廣豐區林華農機維修服務中心于2014年實施了江西省農機維修服務中心財政“以獎代補”建設項目,獲得獎補15萬元,2015年實施江西省農機維修服務流動站財政“以獎代補”建設項目,獲得獎補1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該維修服務中心已達到二級維修點的標準,進一步提升了農機維修服務水平。
農忙不誤事農閑有活干
12月6日凌晨,急促的手機鈴聲“喚醒”了熟睡的張建軍,他是山東省茌平縣博平鎮“建軍維修部”的農機維修師。
“張師傅嗎?我是博盛農機合作社的李殿宇,我的拖拉機在路上突然‘趴窩’,打不著火了!”“你在什么地方?車啥型號?”張建軍邊接電話邊起床。
眨眼功夫,張建軍穿衣、開門、鉆倉庫、找配件、拿工具,忙不迭開出一輛白色五菱面包車——車后玻璃上醒目地印著“建軍流動服務車”及電話號碼,一溜煙兒朝“事發地”駛去。
不一會兒,面包車就來到了博平西關路口那臺“趴窩”的拖拉機前。那是一輛紅色東方紅1000,拉著滿滿一車斗小麥。結束秋季耕種作業后趁冬閑搞運輸的拖拉機主人李殿宇,正圍著拖拉機來回踱步。
“開著開著就熄火了,再打就打不著了!像是油路問題!”李殿宇見到張建軍像見到了救星。
了解“病情”后,張建軍從工具箱里拿出扳子動手維修,擰下油箱螺絲只瞅了一眼,就開了“藥方”:天冷柴油管凍住了,加個助力油管增溫器就行!
半小時后,拖拉機又“突突”響起來。李殿宇禁不住夸獎:“這‘簽約農機維修師’水平就是高!”
啥是“簽約農機維修師”?原來,今年初張建軍就跟李殿宇所在的博盛農機合作社簽訂了3年期服務協議,“合作社”的21臺收割機、20輛拖拉機、100多套農機具的維修保養全部由張建軍負責,維修實行24小時隨時“待命”。往年忙過秋季,張建軍就處于“失業”狀態,而“簽約”后的這個冬天,農閑也不愁活干,僅來自“博盛”的收入已有一萬多元。
縣農業局副局長邢善全說,農機維修季節性矛盾特別突出:農忙時候人手不夠,農閑時候大家都愣著。推行“簽約農機維修師”制度,讓全縣的“博盛”和“張建軍”們對接,初衷就是為了破解這對矛盾,實現“農忙不誤事,農閑有活干”的**佳匹配。
去年秋,茌平縣開始試行“簽約農機維修師”制度:從全縣1174名維修從業人員中挑選出200多名“維修師”與83家農機合作社對接,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社的農機全部由“簽約維修師”維修保養,“簽約維修師”維修電話面向全體社員公布,24小時開機隨叫隨到,配件全部為廠家直供,維修保養費享受六到八折優惠。
邢善全說,“簽約農機維修師”實行1年來,帶來的**大變化是農機手們由“重維修”轉為“重保養”。目前,全縣5471輛拖拉機、2933臺收割機,按期保養的已達到八成以上。
談到全縣農機維修的難點,邢善全**大的憂慮是維修人員青黃不接,200多名“簽約農機維修師”平均年齡超過50歲,他們干不動了找誰啊?他建議,把農機維修納入政府免費培訓范圍,加大對農機維修設備、店面的補貼力度,給予更多信貸支持,鼓勵更多人加入到農機維修行業中來。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