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機,不足還是過剩?
農機,不足還是過剩?
搜一搜關于農機行業產能過剩的消息,著實不少,再百度一下關鍵詞“農機品種不足”,相關的聲音也比比皆是。這一對矛盾在業內人士看來卻并不難解釋。
在中國農機流通協會副秘書長兼信息部主任張華光眼中,上述現象可用八個字來總結——絕對過剩與相對不足。換言之,從農機工業大眾化產品分析,產能過剩較為嚴重,包括玉米機、拖拉機等,而在養殖機械、經濟作物機械、丘陵山區作業的農機具領域,農機品種較少,產能相對不足。
盡管農機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勢頭較好,每年兩位數的快速增幅在機械工業全行業內堪稱一枝獨秀,但本報記者關注到,不少農業行業內的專家陸續從各種渠道發布警惕產能過剩的數據或是預警,尤其是**近兩年。
早在2012年,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寧學貴就曾撰文提醒“玉米機企業謹防滑鐵盧”。因為政策優惠等因素,不少玉米機企業將2012年的產銷計劃同比翻番,有的企業產銷目標甚至過萬臺。寧學貴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豪賭模式”,并由此擔心“扎堆”投入某一產品會成為埋藏在企業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
資料圖
從過去兩年的情況來看,寧學貴的擔心已經成為現實。不僅玉米收獲機的企業庫存壓力增大,小麥機、拖拉機等一批產品均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以拖拉機行業為例,張華光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200余家,其中,生產規模**小的企業產能也超過2萬臺,而時風集團、中國一拖、五征集團、常林集團等大型企業的年產能均逾10萬臺,這些企業的產能已遠遠超過總共200多萬臺的年需求量,這還不包括200家規模企業之外的眾多小型拖拉機制造企業。
中國農機產能過剩之甚由此可見一斑,盡管如此,眾多國內外企業依然削尖腦袋往農機行業里鉆,農機隊伍中不僅包括國內的傳統農機企業,還包括不少工程機械企業、畜牧企業、農資企業和國際農機巨頭。
和產能過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農機產品還呈現出“不夠用”的一面。在總結2013年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狀況時,寧學貴這樣說道:“與其他機械產品和行業市場需求不足相比,農機市場需求非常的強烈。”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多利農莊的“莊主”,“沒有好用的機具”是張同貴眼下**犯愁的事情之一,因為農業機械產品的不夠用,他每年都需要負擔昂貴的勞動力成本。
從全球范圍看,國外農機產品種類已達7000多種,并基本實現了全面機械化,而目前我國農機品種尚不能滿足種養業全面機械化的需求,缺口在一半左右??瞻c主要集中在養殖機械、經濟作物機械、丘陵山區作業領域。“在高端農機市場上,我們幾乎全軍覆沒。”一位三農專家告訴記者。
這種“相對短缺”和我國的農機化水平直接相關。張華光指出,在我國三大農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的情況下,棉花、甘蔗的大面積機械收獲卻尚未起步,油菜、甜菜農機收獲市場推進緩慢,丘陵山區的機械化水平很低。
而且,在中國,多數農機產品很難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進入市場,而要享受補貼待遇則需要先經過長達數年的鑒定,這使得一款農機新產品上市至少需要經歷5年到7年的漫長時間。
這些尚未填滿的“空白”讓寧學貴很是著急,他說:“甘蔗機械收獲率低大大影響我國蔗糖產業國際競爭力;高產雜交谷子(小米)因無法機械收獲不能擴大種植面積;丘陵山區普遍缺乏機具耕地被撂荒;新疆上千畝連片優質紅棗的采摘渴望機械化……”
分析農機呈現出“兩面性”的原因,利潤率和補貼額是導致產品同質化、產能過剩的兩個驅動因素,我國農機購機補貼額逐年提高,年補貼總額已超過200億元,而且中國農機制造業6%~7%的年均利潤率明顯高于鋼鐵等其他制造業領域。而農機“不夠用”的主要原因則包括:研發創新能力不足,高端市場被國外企業搶占,農藝和農機的融合程度有待提高等。
談到解決方案,張華光建議,一方面,通過市場競爭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拓展海外市場將過剩產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通過提升能源排放標準等措施淘汰落后產能;通過調整生產組織結構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企業創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扶持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通過調整農機補貼政策,引導新企業進入農機化薄弱的藍海領域等。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