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跨區作業半徑縮小 市場依舊廣闊
跨區作業半徑縮小 市場依舊廣闊
資料圖
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勞動力日益短缺和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近兩年我國小麥主產區本地收割機日漸充足、大型小麥聯合收割機不斷增加,作業效率加快、時間差變小,導致跨區作業市場半徑呈現縮小趨勢。“2011年夏收,全縣15個鄉鎮沿路設立接待點,一共接待了1000多名跨區機手。2014年,鄉鎮接待點不設了,農機部門3個接待站只接待了100余名機手,今年估計也不會超過這個數字。”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農機監理站站長黃樹春說。
那么,跨區作業市場半徑呈現縮小趨勢是不是就意味著跨區作業市場也跟著縮小?
今年麥收期間,山東省莘縣泰盛康糧食種植合作社的15萬畝小麥,因為農機不足,合作社的大型聯合收獲機只收割了其中5萬畝。剩余的10萬畝,合作社每畝給社員補貼了5元的肥料購買券,請他們自行聯系社會上流動的收割機作業。這著實令人費解,有著15萬畝土地,這個經營規模相當大了。按常理來說,該合作社應該大力購買聯合收獲機以保障生產所需,降低生產成本。
“聯合收獲機不足會耽誤收割,但收獲機多了會占用過多資金,且麥收過后農機的長時間閑置會造成資源浪費。”泰盛康糧食種植合作社農機負責人龐學昌指出了問題所在。況且,聯合收獲機折損太快:一臺收獲機用上三年,再出手,2萬都沒人要。而且隨著收獲機使用年限的增加,維修保養費用越來越高,反過來會成為合作社的負擔。這些成為制約合作社進一步大力購買聯合收獲機的關鍵因素。
即使有農業規模經營的優勢,農民種田的比較收益仍然是比較低的,農民不會盲目投資聯合收獲機。那么,每年夏收時節,由南往北流動的外地聯合收獲機仍將是本地麥收市場**好的補充力量,這是實現農機資源**大化利用的重要途徑。“我每年大部分時間在外作業,三四月份先到海南收水稻,接著到河南、安徽和老家收小麥。八月份再去海南收水稻,然后一路往北,沿途收割水稻**遠到黑龍江。”江蘇省東海縣房山鎮農機手于鵬飛說。
據統計,今年“三夏”,各地共投入56萬臺聯合收割機,參加跨區機收的收割機達到30萬臺,占到用機總量的54%,與去年基本持平。由此可見,跨區作業市場依然廣闊。隨著夏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農機合作社成為“三夏”生產的主力軍,未來跨區作業組織化程度會逐步提高,盲目外出的散機會越來越少見,跨區作業市場會更加規范有序。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