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河南省南樂縣:“農機新常態”下的思考
河南省南樂縣:“農機新常態”下的思考
自從去年5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到“新常態”這一概念后,“新常態”毫無疑問已經成為流行熱詞。多重跡象表明,農機行業也進入到“新常態”發展時期。在農機發展的新常態下,“機器換人”,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集約化經營,農業發展勢在必行;農機社會化服務更加不可或缺、農業機械裝備的提檔升級更加重要。
一、“機器換人”,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以及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市民化,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進程在不斷加快。如何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步伐,要以農機購置補貼為抓手,解決好“機械不足”問題;要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突破口,進一步強化適用技術推廣,解決好“如何置換”的問題;要以新型服務主體為主力軍,進一步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解決好“靠誰來換”的問題;要以科研導向目錄為指揮棒,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解決好“機械缺失”的問題。
二、集約化經營,農業發展勢在必行
十八大報告提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目前,南樂縣農民由于長期受小農經濟的影響,為達到自給自足,形成了一種小而全的生產模式,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很難實現與大市場的對接,這種生產模式已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集約經營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是規模經營,按照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即產業化經營的思路來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這種經濟機制既不觸動家庭經營又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條,謀求農民的整體規模效益,使農戶分享到加工增值的好處,值得大力推廣。這種經營模式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連接起來,有利于實現家庭經營基礎上的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轉變,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要實現集約化經營離不開土地,要調活農業產業結構,土地必須轉起來。加快土地流轉,推動土地向產業大戶和龍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資源和勞動力合理配置、促進農民增收,加速推進特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而建立以農機戶為基礎,農機服務組織為主體,農機作業服務為紐帶,著力構建“覆蓋全程、服務全面、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綜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促進土地快速流轉的有效途徑,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有效方法,因此,要積極引導全縣33家農機合作社由單項作業向全程服務延伸,由單純作業服務向流轉土地、統防統治、生產加工一體化服務拓展,由產中機械化服務向產前、產中、產后機械化服務轉型,推進“訂單式”“保姆式”“全程式”“一條龍式”服務,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加快土地流轉速度,縮短農業集約化經營進程。
三、農機結構優化,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機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調整農機結構,把機械化滲透到農業結構調整的各個方面,使農機化發揮更大的作用,是農業新常態對農機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南樂縣大型農機具少,中小型居多;農機具配套率較低,作業規模、作業效率受到限制;適用于糧食作物的常規農機具多,滿足特色農林牧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機具少,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機具少;產中作業和運輸服務機械多,產前、產后機械少。農業機械相對與大規模作業之間產生矛盾。加快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配套的農業機械是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圍繞農業結構調整,拓寬服務領域,應及時調整和優化農機化發展的結構和布局,加快推進結構調整配套機械化,著力調整大中型機械與中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種植業機械與農村其它各業所需機械的比例。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當前要全面落實國家農機購機補貼政策,借國家農機購機補貼政策之東風,進一步引導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業機械,從而加快推進我縣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優化,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加快推進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應用,為促進農業穩產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繁榮穩定作出貢獻。
新常態下,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農機行業同樣如此,需要審時度勢,沉潛務實,研究問題,完成由粗放式增長到精益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蛻變。只有這樣,農機化事業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