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張家壽:走科技驅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張家壽:走科技驅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強大支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不斷加大科技驅動力度。圍繞現代農業建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大好形勢,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科技驅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必須依靠科技的強力支撐。
現代農業實質是科技型農業,它以現代科技引領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建立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區農業發展已經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進入了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產品總量需求的剛性增長,質量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越來越重。而一方面,耕地、淡水等資源剛性約束日益加劇,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成本迅速增加,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明顯上漲,土地流轉成本不斷提高。面對這些問題,要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使現代農業發展與科技驅動良性互動,形成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在農業生產規?;?、集約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新型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等逐步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新主體。為了適應農業經營主體的變化,需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能力。發達國家發展農業的經驗表明,改造傳統農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培養職業化的現代農業大軍。從我區來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尤其是在當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勢下,農村勞動力職業化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已經刻不容緩。為此,要發揮科技的強力支撐作用,培養造就一支有知識、有技能、懂市場、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業產業工人,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從實踐看,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驅動成效明顯提高,進一步加大科技驅動力度具有良好條件。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科技驅動力度,需要明確主攻方向,突出著力點,完善協同機制,改善支撐條件。
明確科技驅動的主攻方向。立足我區的基本區情,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發展特色優勢農業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適應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科技驅動體系。
突出科技驅動的著力點。依靠科技驅動現代農業發展,應著力解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為此,要把實用技術研發作為著力點,在良種培育、農機裝備、加工貯運、節水灌溉、節本降耗、新型肥藥、疫病防控、海洋農業、循環農業、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把加強農業基礎技術研發作為支撐點,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農林動植物抗逆機理、農林生態修復、農田資源高效利用、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在前沿技術研究和在農業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精準農業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
完善科技驅動的協同機制。加大科技驅動協同力度,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的深度融合,形成科技驅動的合力。完善農業科研立項機制和農業科研評價機制。完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快農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發展農業技術交易市場,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提高科技成果的價值。落實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改善科技驅動的支撐條件。在資金上,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設立并不斷壯大農業科技創新基金。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爭取更多涉農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共享平臺落戶廣西,支持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放實驗室和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加強示范引導,發揮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效應。加強農業氣象研究和試驗工作,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科技能力建設。加強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大力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
(作者為自治區黨校教授,南寧市簽約理論專家)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