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機工業五年發展規劃解讀
農機工業五年發展規劃解讀
工信部近期發布的首個行業規劃《農機工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再度鎖定農機工業,這份《規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政府名義發布的農機工業五年規劃,對農機工業意義重大。為詳細了解《規劃》的有關情況,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洪暹國。
解讀一:編制《規劃》的必要性和意義是什么?
洪暹國在采訪中表示,農機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直接為“三農”提供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的產業。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并要求為了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等要求,要加快開發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
農業機械是實現農業機械化**基本的物質保證,是現代農業的支撐。農業機械是發展農業生產,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備的裝備,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資源充分與有效利用、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改變農民增收方式和推動農村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機制造大國,但是與農機強國相比我國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開發創新能力差,產品技術水平低,農機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近幾年隨著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機械產品結構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適應性越來越突出。中小型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供大于求,造成惡性競爭,而很多技術含量和生產效率高的大中型產品,不能生產或沒有形成生產能力,還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主要靠國外進口。品種結構不能適應農業結構調整需要。
未來五年,我國農機工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加快農機工業的調整和振興,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農機制造業的振興,制定并實施《規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解讀二:編制《規劃》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是什么?
《規劃》的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國務院《意見》精神,切實執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和《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農機工業的發展要求,圍繞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線,堅持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努力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的要求,開發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著力提高農機工業創新能力和制造水平,優化行業結構,實現由農機生產大國向農機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規劃》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保持農機工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是《規劃》要解決的首要任務,但“穩定”必須以高質量的增長為前提和基礎。作為一個服務“三農”特殊的、具有公益服務性的不可或缺的行業,同時又是面臨國外企業強勢競爭的弱勢行業,《規劃》不僅要解決農機工業經濟規模增長的問題,而且要解決在激烈的競爭條件下,如何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集聚有利于產業持續發展的資源,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問題。
解讀三:應如何理解《規劃》提出的農機工業發展的目標、主要任務?
洪暹國說,《規劃》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目標。一是產業規模的目標,即到2015年,農機工業總值達到4000億元,出口貿易額達120億美元,占全行業銷售額的20%。
二是創新能力目標。建成協調有效的農機工業自主創新平臺,在大型農業動力和作業裝備領域實現重點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重大突破,推進新產品開發。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行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開發的新產品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產業能力目標。廣泛采用現代制造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初步形成集科研開發、主機制造、關鍵件制造、成套裝備供應、技術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體系,形成5家年銷售收入在150億元以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提供的產品能夠基本滿足保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的戰略和農業現代化的需要,成為世界農業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
《規劃》提出今后五年,農機工業要重點抓住六個方面的任務,實現確保農機工業穩定增長,突破核心技術,帶動產業發展。主要是從“調結構、促創新、上水平”的主線出發,根據行業特點,提出產業振興的基本路徑。
一是要抓住當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農機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集中度較高的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農機行業準入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加快企業戰略重組,鼓勵農機企業集團化發展,形成大型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集群。要突破重點產品核心技術瓶頸,優先發展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50~70馬力節能環保型水田拖拉機、多功能谷物聯合收割機、玉米收獲機、甘蔗收獲機、棉花收獲機、大中型動力機械配套農機具、保護性耕作機具、適合丘陵山區使用的小型機械等,實現產品結構的調整。
二是要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突破,增強農機工業科技創新能力。通過突出“四個圍繞”,提高農機工業創新能力。即:圍繞大馬力拖拉機、多功能收割機等重大產品開發,加快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圍繞發動機、傳動、電控、液壓等核心部件研發,增強農機自主創新和核心競爭能力;圍繞科研手段和條件的改善,提升農機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試驗試制能力;圍繞科研機制創新,支持重點企業技術進步,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依托農機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抓緊建設拖拉機、多功能收割機和農機具等國家級實驗室、工程中心以及企業技術中心,加快急需的關鍵性農機產品和技術研發,集中力量攻克困擾產業發展的工藝材料、基礎部件、關鍵作業裝置等技術瓶頸,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要充分考慮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和經營體系的需要,提高農機具的適用性。加強農機工程學科建設,加快動力機械、配套機具研發制造人才的引進,增加技術儲備,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和團隊。
三是提升農機工業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通過加大對農機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改善企業研發和生產條件,提高農機制造工藝及工裝水平。
四是優化產業結構,深化農機制造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五是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六是建立健全農機制造企業品牌營銷網絡、專業農機流通企業銷售網絡相結合的新型農機市場體系。
解讀四:《規劃》中提出了哪些重點建設項目?
《規劃》提出了現代高效大馬力拖拉機、節能環保型中小型拖拉機、通用高效自走式谷物聯合收割機、水稻種植與收獲機械、玉米聯合收獲機、大型自走式青飼收獲機、自走式采棉機、大型噴灌設備等重點產品及關鍵零部件,以及大馬力拖拉機配套農機具、牧草收獲與壓捆機械、精量低污染施藥機械、甘蔗收獲機械、農業航空作業裝備等16個重點建設項目。
這16個重點項目的選擇堅持五條原則:一是對農機工業穩定發展和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完全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和市場手段配置資源很難完成,需要國家重點支持;二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國內外潛在市場需求旺盛,具有市場前瞻性和技術先進性;三是項目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水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具有顯著的作用;四是項目前期條件成熟,可開工建設,并能切實起到帶動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作用;五是項目對于實現農機自動化、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具有引領作用。
解讀五:如何實現《規劃》中提出的目標?
《規劃》有針對性地提出八項政策建議,包括:制定產業政策完善法規體系、實施并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實施優惠稅收政策、加大國家投入、出臺扶持政策、改善投融資環境、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支持企業并購重組、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提出的政策措施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已有政策的落實。如《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和《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及現有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頒布實施對產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下一步重點是根據國家糧食安全和市場的實際需求,明晰落實方案,加大支持力度,加速實施進程。
二是抓緊完善和盡快出臺的政策。如制定農機工業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管理辦法等。這些政策措施既包括已經醞釀多時的戰略性的產業支持政策,也有可以實現擴大內需和節能減排雙贏效果的扶持措施,有關部門正在抓緊推動相關工作。
三是支持農機工業的一些專門措施。如加大對農機工業的投入力度,建立國家對農機工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保持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投入水平、加強投融資環境建設,建立包括政府財政、產業資本、風險資本、金融資本、民營資本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通過中央資金扶持和地方跟進投資的引導示范,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對農機工業的支持。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