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我國的耕作機械發展落后原因淺析
我國的耕作機械發展落后原因淺析
經過農機行業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耕作機械業已具有了很大的規模,并擁有了種類較為齊全的產品系列,能較好地滿足農業生產和用戶的要求。但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我國也存在著研究基礎薄弱,技術、產品開發滯后的問題。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在耕作機械技術及產品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相關技術至少要落后20年,多數產品落后20~30年,且這種差距目前還在繼續拉大。
研發能力薄弱
我國耕作機械的技術、產品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單一機械技術與國外液壓、氣動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綜合應用的差距;二是我國手動、半自動機械技術與國外全自動、遙控、信息化技術的差距;三是我國中小型、單一功能與國外大型、聯合與復式作業機械的差距;四是我國初步替代人工作業機械與國外作業高質量和操作舒適化的差距;五是我國普通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與國外激光切割、柔性加工等先進裝備的差距;六是我國幾乎單一鋼鐵材料與國外金屬、塑料、橡膠以及特殊鋼材的差距。
據分析,導致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經費不足、研發能力薄弱。前幾年當農業機械化發展處于低潮期時,一些農業院校和理工大學里的農機院系相繼縮編與轉向,使得堅守農機研發這塊陣地的人員越來越少,造成農機應用技術基礎研究薄弱。與此同時,國家級農機研究單位由于受到經費不足、人才流失等因素的制約也難以有所作為;農機企業特別是耕作機械企業因規模小、利潤低,大多數也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因此導致基礎性、關鍵性技術研究日益被弱化;前瞻性技術、共性技術研究失去了基礎;新產品與新技術研發滯后。而新的種植技術與耕作方式所需耕作機械技術與產品研發的滯后,又直接影響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
產品低水平重復仿制嚴重,自主創新少。國內農機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導致了耕作機械整體研發及生產水平的相對落后。一方面,研究開發單位和生產企業很難對引進產品技術進行全面消化、吸收、轉化,形成自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抄襲仿造現象嚴重,極大地挫傷了研究開發單位和生產企業對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積極性。
功能單一,耕作機械品種仍不齊全。盡管耕整地聯合作業、種植與施肥施藥聯合作業、耕種復式作業等均能提高工效,減少作業成本,但目前國內農機企業生產的這類耕作機械或者種類缺或者數量很少,很難滿足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需要。與此同時,目前棉花生產所需的育苗移栽機械、中耕除草機械、塊莖類果實的挖掘式收獲機械、軟秸稈田間處理機械等也嚴重缺乏。
面對這種狀況,亟待政府部門從體制和機制上入手,提高農業機械創新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同時也需要行業、企業通過加強自身建設、加大資金投入與開發力度。復式作業將成主流
沿著從無到有,從小型到大中型的道路梯度推進,這是農機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國也不例外,但進程比較緩慢。隨著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代耕中心等實體的建立和完善,在土地分散經營的條件下通過社會化服務擴大作業量,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將促進耕作機械向大中型與聯合作業方向發展。未來幾年我國耕作機械的主要發展趨勢如下:隨著拖拉機性能的完善和配套農具的大型化進程,在耕作機械上應用液壓、氣動和機電一體化技術已成為必然。
在主要作物主要作業機械化基本滿足生產需要以后,蔬菜、花卉、經濟作物所需要的耕作機械,特殊要求的耕作機械將成為開發的重點。
保護性耕作具有保墑、保土、培肥地力的綜合作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我國計劃10年內在“三北”大面積推廣。免耕播種、秸稈根茬處理、表土加工及深松機械在未來10年內將有大的發展。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