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2020,国产 字幕 制服 中文 在线,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關注微信
小程序

130億農機補貼下的“圈機運動”調查

作者: 本站發布時間:2010年01月09日 收藏

  “1380元,這么低。”記者身邊的一位企業負責人小聲嘀咕。

  2009年12月24日,2010年度全國通用類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參選文件開封儀式上,來自全國431家農機企業,2959種產品一一公布。而有些企業報出來的價格常常引發會場內一片嘩然。

  “現在農機市場已經是補貼市場,能否進入補貼目錄甚至關系著農機企業的生死,”會場上,北京一家為農機企業做市場推廣的經理告訴記者。

  自2004年開始我國施行農機補貼,資金規模從40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億元,剛剛結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明確,今年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同時增加補貼資金規模。

  本報記者獲悉,目前農機化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正在著手各項補貼后續工作,同時研究改進完善辦法,為今年補貼工作做準備。

  據農業部預計,2009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超過48.8%,按照農業部每年增長2個百分點的計劃,達到80%機械化,我國農機工業將持續15年的補貼經濟時代。

  關系到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的農機補貼,在調動農民購買農機積極性的同時,補貼政策在執行中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加上明年資金額度繼續增加,也對完善購機補貼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家提倡農業機械化這么多年,農機補貼能否有效施行是關鍵。”發改委農經司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農民圈機運動

  2009年農機市場的火爆,讓人始料不及。在很多地方,只要是補貼的農機產品,全部被一搶而空。

  許昌市的楊春梅所在的大胡莊有不少人去年買了收割機,大多是兩三萬的二手設備,只有村頭的孫建軍去許昌市農機總公司買了臺新的聯合收割機,原價是9萬9,補貼了3萬元,孫建軍拿出了近7萬。

  “補貼是到位了,可也沒用,現在收割機買到手都賠錢。”孫建軍的兄弟孫建堂說。

  至少,在河南登封和許昌兩市,購機農民并沒有想象中的光明前景。

  每年三四月份小麥收割,是購機農戶跨區作業賺錢的季節。以豫西登封市石道鄉為例,去年石道鄉有8000戶農民種植小麥,每戶平均一到兩畝地,十幾臺收割機一季就可以收割完畢。

  據當地村民介紹,一畝小麥的收割費是50元,即石道鄉一處就有至少40萬的收割費,平均每臺收割機可以賺近2萬元。

  和登封一樣,許昌市的農民看到了收割機帶來的好處。“一季收割就能賺一兩萬塊錢。”大胡莊收割機機手王強回憶說。

  在過去的幾年里,許昌收割機市場的規模經歷了大躍進般的增長。“從前是一兩百畝地幾十臺收割機,當然能賺錢。現在是三十畝地幾十臺收割機,賺不到了。”王強告訴記者。

  耕機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耕地面積縮水的速度緊隨其后。“因為修石武(石家莊至武漢)高鐵,2009年一年,大胡莊耕地面積減少了至少八百畝。”王強指著東邊村頭圈起來的地說,“以后耕地會越來越少。”

  事實上,大型聯合收割機的購買者看重的是跨區作業的收益。

  孫建堂告訴記者,因為河南小麥早熟早割,河南省內的小麥收割完成后就去河北唐山作業,再遠還去過北京收割。“跨區作業賺錢多,但成本也相應走高。從許昌到唐山,單程就需要一兩千元的燃油費。”

  減去燃油費和機手的工資,即使是在收割機**好的年月,農戶的收入也只剩下不到一萬。這意味著,收割機的成本至少需要六七年才能賺回來。

  而一季賺一兩萬都已是2007年的舊事,只是近年來的虧損并沒有在農民中間廣泛傳播開來。

  統計數據則十分耀眼。據財政部相關人士介紹,去年中央財政投入130億元,拉動地方和農民投入360億元,直接帶動農機工業產值增加490億元。

  由于對補貼后的情況了解不多,仍然有不少農民想要申請補貼,盲目跟風購機導致了大胡莊不少人家的收割機無用武之地。

  “收割機實在太多了。”旁邊的孫建堂搖了搖頭。

  企業依賴補貼

  每到年關,農機企業都會來北京探探明年的風向,問候語也從“補貼嗎”變成了“補多少”?

  “如果現在取消購機補貼,肯定會對企業有影響,有些企業甚至會死掉。”浙江柳林機械有限公司鄭經理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公司專門生產聯合收割機,年銷量從2007年的四千臺翻了整一倍,2009年超過八千臺。

  他坦言,這樣的銷售業績得益于農機補貼的力度逐年加大。

  2010年我國擬進一步擴大中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由2009年的12大類38小類128個品目擴到12大類45小類180個品目。其中小麥聯收機停補三年后再進補貼目錄,這無疑給了生產小麥聯收機企業一劑強心針。

  洛陽中收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中收的玉米收割機在東北秋收中使用不錯,今年又有三種玉米聯合收割機進入黑龍江地區政府補貼明細表。

  黑龍江省是我國糧食主產區,記者從當地農業機械化管理局了解到,去年國家下達給黑龍江省農村的第二批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5億元,其中每個合作社配套資金300萬元,共計2.04億元,用于配備部分國產農機設備。

  記者采訪的多位農機企業負責人也都表示,農機工業由于其特殊性,只靠市場推動是遠遠不夠的,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必不可少,這些年中央惠農政策始終是穩定的,農機工業從中也享受到了實惠,被拉動的作用也很大。

  回望中國農機業的發展,2004年顯然可以作為一個時間坐標,前后被劃分為兩個時代。

  因為這一年中央1號文件正式確定,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開始在部分糧食生產主產區實施。由于補貼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中國農機工業由此進入了補貼經濟時代。

  據相關資料顯示,補貼政策實施4年以后,我國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年均增長近4個百分點,農機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我國農業機械化邁入了歷史上發展**快的時期。

  “這幾年農機市場火爆,企業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這種形式下,企業更注重生產銷售,哪還在意什么品牌宣傳啊?”一家為農機企業做代理的廣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相較于廣告、市場,企業更關心能否進入補貼目錄。

  毋庸置疑,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刺激了農民的消費熱情,加快了農機市場的快速增長。但這種高速增長也帶來了隱憂。

  目前這種補貼形式,打亂了農機行業原有的市場競爭秩序,指定產品、限定價格、規定經銷商,使得企業原來的銷售渠道沒有了作用,變成了一種計劃經濟模式。

  “歐美農機企業非常注重研發投入,向著更高效、節能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而國內同行還在互相‘抄襲’。”洛陽中收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洛陽中收作為開創中國小麥跨區域機收和玉米大規模機收的企業,處于一直被同行所模仿的窘境,交談中該企業負責人也透露出無奈:“我國農機裝備水平與國外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加大。”

  一份針對農機裝備的調查報告中有這樣的表述,我國農機工業的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體有20到30年的差距,有的企業一線生產設備甚至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產品。企業的設備新度系數很低,甚至一些骨干老企業設備新度系數僅為0.3—0.4,遠低于其它機械行業。

  “如果現在撤銷補貼,那些后進入農機行業的企業生存都會成問題。”浙江柳林機械有限公司鄭經理告訴記者。

  價格越補越高

  進入令農機企業“癡迷”的全國補貼目錄,對這些企業來說還僅僅是個開始。

  “按照省部兩級選型做法,接下來還要過地方篩選這一關。”全國通用類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參選文件開封儀式上,一位企業代表告訴記者,往往就是在這里,企業要被“剝層皮”。

  按照他的說法,即便受農戶歡迎的農機產品,即便在《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中,但如果企業不拿農機推廣費,農機部門照樣以他的產品不適合本地生產為由,把產品排除在當地市場之外。

  “市里面有幾十家農機企業,全部進入補貼市場不可能,由農機局選擇一兩家,這一兩家誰做?就看誰推廣費多。”山東臨沂的一家農機公司的市場部劉經理一語道破。

  據他介紹,假設他的機器在市場上賣一千塊錢,那么加上300元補貼之后成交價格肯定要到1200-1300元。

  那么越補貼價越高的原因何在?

  以一千元的機器為例,國家補貼30%,原本農民可以700元的價格拿到,現在是農民需要出900,這多出來的兩百元包括運費、經銷商費用以及進入地方補貼的推廣費,其中推廣費的比例大概在農機價格的10%左右,這在很多地方已經成了普遍現象。

  山東省陽信縣檢察院曾經結合農機系統查辦的職務犯罪案件,對該系統案件類型、案發特點、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他們發現,農機主管部門或個人收受、索要農機經銷商的商品回扣,以及收受購機農戶的“好處費”,已經成為農機補貼領域的潛規則。

  在被他們調查的農機主管部門中,從2005年至2008年間,每年都有10余家經銷商給予農機主管部門或個人回扣。

  也就是說,按照農機價格30%的補貼,購機農民享受一部分,經銷商一部分,給地方農機局推廣費一部分,另外還加上運費。

  從去年開始,農業部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關鍵農時,派出33個聯合督導組對各地農機購置補貼操作的規范性、信息的公開性以及補貼機具的質量、價格、服務等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可以算一算,全國有2000多個縣,一個縣里面有十幾個鄉鎮,假定一個縣里面有五六個農機具銷售點,農業部農機司那么十幾個人,不可能隨時盯著價格變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認為,這樣做從機制上保證不了對農機價格的監控。

  離普惠制還有多遠?

  “補貼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這是發改委農經司一位官員對中國補貼制度的切身感受。

  2009年購機補貼歷史性地突破了130億元,大約占農機工業總產值2000億元的6.5%。從40億元增加到130億元,業內人士認為,這相當于一個信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補貼政策將一直存在。

  目前我國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約為50%,按照農業部每年增長兩個百分點的計劃,達到80%至少需要15年。而補貼已經影響到農機生產、流通、農業機械化乃至幾億農民的農業生產。

  “農機補貼是國家財政出錢讓農民享受到實惠,這個大方向是對的。但是目前這樣一種機制還是有很大的問題,權力過分集中于農機部門,而給農民的權力太弱。”鄭風田表示。

  目前,針對補貼改革的思路之一是取消目錄中的企業,只做一個產品目錄。

  “這樣可以減少審批過程中的人為因素,防止創造權利尋租的機會,國家政策可以規定農機技術標準,不合格的不得上市,把市場的主動權交給企業,把選擇權交給農民,農民的需要由農民、廠家、市場共同滿足。”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室主任黨國英告訴記者。

  不過,**近召開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工作座談會上的動向,已經否決了上述改革思路,“開展省部兩級機具選型,制定年度補貼目錄,是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首要環節。”一位與會者表示。

  在采訪中,專家們普遍認為普惠制是解決農機補貼問題的一個發展方向,隨著補貼額度的不斷增加,實行普惠制補貼的時機也越來越成熟。

  簡單講,普惠式補貼就是農民只要購買農機具,就可以憑發票領取一定額度的補貼,這樣從根本上解決補貼過程中利益鏈條過長的問題。

  采訪過程中,購機補貼實施普惠制是企業的普遍愿望,也是眾望所歸,亦被認為是解決現行問題的徹底可行辦法。但是,目前實行普惠制仍有難度。

  “普惠制”推廣難的主要理由就是:補貼資金不足,難以滿足需要。

  以2009年為例,根據前10個月數據,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產值達到1872億元,按照30%的補貼比例,如果施行普惠式補貼,僅10個月的補貼資金就達到560億元左右。

  “普惠式補貼可以限制在一部分地區,比如在某些糧食主產區先推廣,事實上農機補貼開始就不是全國性的,也是在部分地區先搞起來的。”黨國英認為,普惠式補貼可以試點推行。

  從現有補貼資金規模上看,與完全達到普惠制仍有較大距離,有學者認為,如果扣除一些市場非理性行為,在局部產品上實行“普惠制”應當是水到渠成。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信號,130億補貼至少是個底線,2010年農機補貼只多不少。

  “在一部分地區補,另外地區不補,時間長了肯定不行,全部施行補貼又沒有那么大的財力,怎么辦?完全可以在補貼的比例上做調整。”黨國英建議。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100109/1685269.shtml
  • 游客
    發布于2018-11-09 17:07
    農機補貼是好可是也間接的提高了農機的銷售價格農民種地成本也會間接的提高了  --來自農機通手機版
加載更多

    1. <abbr id="arzqn"></ab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安阳县| 五原县| 梁平县| 云和县| 中超| 建始县| 华亭县| 吉安县| 阳谷县| 砀山县| 呼和浩特市| 岫岩| 吉木萨尔县| 南城县| 分宜县| 新竹县| 日照市| 外汇| 华蓥市| 都昌县| 卓尼县| 克山县| 秭归县| 天全县| 平和县| 茂名市| 龙里县| 盐津县| 淳化县| 保德县| 永和县| 页游| 准格尔旗| 绥中县| 澄城县| 绥棱县| 九寨沟县| 平乡县| 兴义市|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