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六年以來,財政補貼資金逐年大幅增長,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機、用機、投資農機化的積極性,在優化裝備結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具體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價格控制難。補貼農機具定價機制不透明,雖然今年以來增加了詢價、議價環節,但定價的主動權不掌握在農民手中,存在廠家變相加價、抬價現象,導致部分農機具在農民享受補貼后的購置價格與實際市場價格相差不大,使財政補貼“縮水”、農民受益減少。
二是監管執法難。隨著補貼資金的逐年加大,補貼機具數量急劇增加,使得散置在千家萬戶的農業機械監管難度很大,個別購機農民將享受補貼的機具違規轉賣,特別是地方進行累加補貼的機具,由于地區之間的補貼差別較大,存在個別農民差價倒買倒賣補貼機具現象。對私自處置補貼農機具的行為,相關主管部門很難掌握詳細情況,監管執法比較困難。
三是日常管護難。農機具棚庫建設滯后,農民購置的農機具大多露天存放,風吹日曬雨淋,影響機械使用壽命。
四是定點維修難。目前生產廠家維修點設立較少,機械出現故障維修不方便,成本較高,農機戶意見較大。受以上因素及油價上漲等影響,農機作業成本持續上升,作業利潤降低,農機使用率呈現下降趨勢。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適度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建立公平公正、覆蓋面廣的普惠性補貼政策。對現行的補貼政策進行調整,由目前依據農機目錄確定補貼農機具種類和受益農戶,改為尊重農民意愿,以農民的購置行為為主體,依據農民實際購置的農機具類型確定補貼標準、金額,農機購置目錄仍然保留,但應由指令性改為指導性。在補貼環節上,由直接補貼給生產廠家、農民間接受益,改為直接補貼給農民、農民直接受益。在補貼范圍上,將受益農民由部分擴大到全部,增加農民議價主動權,確保農民能夠買到質優價低、自己中意的農機具,培育生產廠家的競爭意識、服務意識,促其提高服務水平,使購機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二、整合涉農補貼優惠政策,建立綜合配套政策機制。加強配套政策措施建設,逐步建立包括購置補貼、燃油補貼、農機信貸、稅收優惠、農機保險等在內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政策體系。強化財政投入引導,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及外資投資農業機械化,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農業機械化投入機制。
三、積極推進地方立法,加強補貼農機具監管。建議以地方法規形式出臺《補貼農機具管理暫行辦法》,對農機補貼程序、方式,維修點設立、管理,補貼農機具的管理、處置,相關管理部門的權責與執法規定等予以明確,提高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確保這項惠及千萬農戶的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取得更大實效。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