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農機世界>>農機新聞>>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在我市金黃色的田野上,一臺秋耕生產的大戲正在火熱上演,各式收獲機械在秋耕生產的舞臺上大展身手,他們一路馳騁高歌,為農民演奏著一曲曲豐收的樂章。
近年來,隨著我市農機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機化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農業機械化已成為了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在促進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生產條件、減輕農民勞動強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今年春播期間氣溫持續偏低,玉米、花生兩大作物播種推遲,致使收獲期延后,秋季機耕生產時間緊、任務重。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正是農業機械大顯身手的好時機。為此,市農機局及早部署、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為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秋季機耕生產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早部署、落責任
搞好秋季機耕生產對全年農業豐產豐收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為保證秋季機耕生產的順利進行,市農機局于9月初就召開會議,部署秋季機耕生產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農機局及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秋季機耕生產領導小組,及時向各縣區下達秋季作業計劃;各縣區農機部門要建立秋季機耕生產責任制,制定工作措施及獎懲辦法,將指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鄉、到村、到人頭,保證責任到位,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實行縣區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戶、包地塊的做法,積極鼓勵村干部、黨員帶頭搞好秋季機耕生產;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措施,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和作業質量。力爭做到組織領導到位、機具調度到位、機手培訓到位、作業質量到位、安全監管到位。
落政策、提水平
在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中,結合我市農業發展需要,市農機局將補貼資金向重點項目、重點作物和薄弱環節傾斜,鼓勵農民購買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機具。適當加大對重點作物、薄弱環節所需機具的補貼力度。對滴灌節水農業工程、玉米全程機械化、花生全程機械化、水稻全程機械化、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棚菜生產機械化所需機具實行優先補貼。
為保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市農機局嚴格執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和《遼寧省201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的有關規定,規范操作程序,嚴肅工作紀律。通過各類媒體,及時向社會公開農機購置補貼辦理流程、工作守則和購機人員信息,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實現“陽光操作”。為確保把國家農機補貼資金落實到農民手中,避免套取補貼資金、冒名頂替等隱患出現,從5月初開始,市、縣農機局分別派出核實小組深入到作業一線,對補貼機具進行現場核實。杜絕無執照的農民冒名頂替、倒賣補貼機具、套取補貼資金等違法違規現象出現。
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下,我市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截至三季度,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42.5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了2.5%;拖拉機保有量達到5.3萬臺,比2012年增長了2.7%;機引農具達到9.7萬臺,比2012年增長了2.4%。
前三季度,全市已完成機械整地作業504.03萬畝,同比增長2.7%;完成機械播種677.38萬畝,比2012年增長3.5%。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花生機械化收獲247.8萬畝,完成玉米機械化收獲111.5萬畝,全市農田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1%,比2012年增長了2.9個百分點。
抓培訓、勤推廣
在教育培訓方面,市農機局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強農富農”為目標,在涉農培訓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依托局直屬的阜新農業學校,采取多項措施開展一系列涉農技術培訓。前三季度,市農機局共舉辦各類農機技術培訓班174期,培訓農機人員15435人次,為涉農人員學習掌握農業和農機新技術搭建了平臺,有效地促進了全市農機和農業事業的發展。
在農機推廣方面,市農機局結合全市農業生產實際,突出重點,注重農機農藝相結合,大力推廣適合我市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成效顯著。
提高我市農田抗旱增產能力,重點搞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
年初以來,市農機局不斷加大保護性耕作技術機深松技術的推廣實施力度,通過舉辦現場會、說明會、拉練會等方式,進行保護性耕作的免耕播種、精量播種及機械收獲的現場演示,帶動更多的農民自覺實施。通過近幾年市農機局的強力推進,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已在我市54個鄉鎮、295個村實施應用。目前,全市已累計實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面積595.14萬畝,列全省第一位。共促進糧食增產37.5萬噸,增加農民收入5.6億元,節約投入1.5億元,節本增效總額達到了7.1億元,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有效減少了農田水土流失及揚塵,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我市改善耕地質量、實現農業抗旱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市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經得到了省、市各級領導好評和廣大農民群眾的認可,被譽為全省的一面旗幟,其實施效果和規模在全省乃至全國均處于領先地位,為農機化推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提升我市主要作物機械化水平,重點搞好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的推廣
今年,市農機局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提升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為突破口,引進適合本地生產的玉米收獲機械,大力推進玉米全程機械化。
幾年來,通過推廣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共節約投入4515萬元,促進農民增收7585.2萬元,節本增效總額達1.2億元,解放農村勞動力16萬人次。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及機具,項目區實現了從整地、播種、打藥、收獲、脫粒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進一步提升了我市玉米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促進了農業節本增效,有效提高了耕地質量、加速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共同促進和相互統一。
提升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重點搞好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
年初以來,結合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市農機局結合我市花生種植實際,大力推廣花生播種、收獲等機具,全面提高花生全程機械化水平。為此,市農機局充分利用國家農機具直補政策,將補貼資金向我市花生生產所需機具和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大戶傾斜。大力扶持老河土鄉倍豐農機合作社、太平溝村花生合作社等專業從事花生作業服務的農機合作組織和一批從事花生清選的專業戶、專業村,使示范基地與服務組織、示范戶共同發揮帶動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花生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截至目前,全市花生機械化收獲已經結束,花生機械化播種和收獲面積分別達242.65萬畝和247.8萬畝,機播水平和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3.3%和95.3%,同比增長分別為8.3個5.1個百分點。目前,全市花生種植總面積的90%以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實施規模及質量均列全省第一,為我市打造花生生產第一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擴大農機新技術惠及農民的范圍,重點搞好膜下滴灌技術的推廣
膜下滴灌是我省主要推廣的一項重點技術。為搞好節水增糧項目,市農機局通過學習和考察,根據我市農業生產實際,提出了適合阜新地區的機具配套方案及現有機具的改進措施,使其能一次性完成播種、鋪管、覆膜、打藥、施肥、覆土等多項作業。組織市、縣農機專業人員,積極做好農機具配套、機械化作業、技術培訓、服務等多項工作,并會同有關部門,加大督促檢查的力度,全力做好節水增糧覆膜播種作業。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覆膜播種機636臺,舉辦機械覆膜播種培訓班95期,培訓人員4650人,發放培訓教材7200余份,技術光盤4200余份,共落實滴灌面積35.77萬畝,其中:玉米24.77萬畝,花生11萬畝。據測算,因實施膜下滴灌技術,玉米每畝可增產300-400斤,花生每畝可增產100-200斤。膜下滴灌技術在我市今年的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建體系、搞服務
農機服務組織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組織載體。市農機局十分重視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制訂了多項優惠政策,狠抓農機維修、作業、銷售等三大市場建設,大力培育、扶持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組織在機耕生產工作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快推進我市農機事業的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99個,比去年底新增21個。合作社社員總數達到1126戶,從業人員達到1530人,擁有農機具總數4576臺(套),總資產達18865萬元,可為萬余戶農民提供農機作業服務。服務領域涉及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生產、棚菜生產等多個方面,服務項目逐漸由產前、產中向產后延伸。在維修、銷售網絡方面,全市有各類農機維修、供油、銷售等服務網點千余個,為加快發展我市農機化事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保證秋季機耕生產有序進行,市農機局充分發揮“農機110”作用,24小時開通服務熱線電話,組織農機技術人員送技術、送服務到作業現場;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做好農機維修、零配件供應和柴油供應等服務;積極開展農機具檢修服務,為全市秋季機耕生產提供了有力地機具保障。
重質量、保安全
農機安全監管工作是農機化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為加強農機質量和安全監管,全市各級農機質量監督及農機監理部門加大農機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扎實開展工作,為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農機質量監督部門先后開展了農機推廣鑒定證書和標志清理整頓、卷簾機作業質量調查、玉米收獲機質量調查等多項調查工作,并深入到兩縣五區積極為農機生產企業提供服務,上門為維修網點辦理更換技術合格證;農機監理部門圍繞全市農機化發展和農機安全生產目標任務,以預防重特大農機事故、加強農機監理規范化建設為重點,全面落實省市目標管理責任制,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源頭治理和業務規范化建設等方面取得較好成績。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檢驗9031臺,抽檢拖拉機10356臺次,其中無牌證農機控制在安全檢查總數的5%以內,全市未發生重大農機安全生產事故,有效維護了廣大農民的人身財產安全。
農機化的快速發展,為我市老百姓帶來了真正的實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秋收模式已經逐漸被機械收獲所替代,累彎了腰的農民放下了鋤杠和鐮刀,逐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了出來,分享著農業機械化帶來的豐收與喜悅。
發表于 @ 2013年11月13日 09:4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