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代化農機>>百家講壇>>
宗錦耀: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戰略思考 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 宗錦耀 |
一、新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戰略任務
發展農業機械化是一項重要的農業基礎建設。農業機械化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到2007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42%,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已降至38%左右,這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由初級階段跨入了中級階段。這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中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跨越,說明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機械化生產方式得到多數農民認可,由原來的次要地位基本轉化為主導地位,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人減、機增”的趨勢不可逆轉,對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的需求將呈現出剛性增長的態勢。可以預見,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社會氛圍、法律政策、經濟基礎、發展機制等條件將持續向好,我國農業機械化迎來了歷史上**好的發展時期,農業機械化呈加快發展趨勢(耕種收水平2007年42%,2008年已達45.8%,今年預計超過48%)。進入中級階段,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已經和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認真履行新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肩負的歷史使命。
第一,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近些年來,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已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力量,同時推動了農村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機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為影響農民生產意愿的重要因素,先進農機裝備廣泛應用已成為吸引高素質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紐帶。目前,我國農業基礎依然薄弱、生產手段落后、農業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促進農業“兩個轉變”,需要以農業機械為載體加快先進農業技術應用和標準化生產步伐,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創新農業組織形式,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創造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提升農業素質、競爭力和效益。
第二,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農業機械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推動農村生產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農業機械化,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機作業收入,促進農民生活寬裕;有利于使水肥藥種等農業投入品實現精準化使用,秸稈等資源實現循環利用,減少污染,促進農田基本建設、鄉村道路修繕、河道疏浚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村容整潔;有利于推動土地規模化種植、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促進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目前,活躍在鄉村的農機手超過4000萬人,約占鄉村人口的5%,占農業勞動力的13%。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的推進,將造就越來越多的農機作業能手、維修能手、經營能手,催生更多種植大戶、養殖大戶,成長為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
第三,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重點在農村。要通過發展農業機械化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九億農民搞飯吃的局面;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產方式;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發展農業機械化,一方面有利于農業節本增產增效,另一方面解放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的途徑,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工農差距,實現社會的全面小康。
第四,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的必然要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我國農業勞動力供給出現了新的趨勢,由原來的無限供給轉變為有限供給,由絕對過剩轉變為相對過剩,農業勞動力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留在農村的青壯勞動力減少,必須用農業機械替代人力,緩解農業生產中勞動力短缺的突出矛盾,使農業不萎縮、不凋敝,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迫在眉睫、必不可少、立竿見影、關系長遠的重要措施。同時,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2008年總產值超過2000億,2009年上半年增速達23%,位列機械行業第**),成為國民經濟的有生力量和吸納農民工轉移就業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是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國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履行中級階段歷史使命,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是我們農機工作者面臨的戰略任務。我們要從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戰略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扎扎實實地推進農業機械化。
二、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的戰略思想
在我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定走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
一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努力實現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仍比較低,相當于日韓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還不能適應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今后一個時期,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大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努力做到速度和質量、效益、安全發展的有機統一,實現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安全發展,為發展現代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好廣大農民群眾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農民群眾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主體,是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鍵因素。要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和普及,讓農民群眾充分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加強農機質量和安全監督,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
三要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切實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質量。要圍繞大農業,建設新農村,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不僅要推進糧食生產的機械化,而且要推動經濟作物、林果業、畜牧業、漁業、設施農業的機械化;不僅要推動耕種收環節的機械化,還要推動種子處理、灌溉、植保、烘干、貯藏、初加工等各個環節的機械化;不僅要提高產中機械化水平,還要提高產前、產后機械化水平;不僅要精心組織農業機械為農業生產服務,而且要充分發揮農機在改善農民生活條件、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作用。當前,一些作物由于生產環節勞動強度太大、人工成本過高,已經影響到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我國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一機多用和高效復式作業的機械比例仍很低,適應特色農產品生產需求的新型農業機械比較缺乏。在保持較高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同時,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宏觀調控,強化科研開發,逐步改善農機裝備總量中“三多三少” (動力機械較多、配套農具少;小型機具較多、大中型機具少;低檔次機具較多、高性能機具少)問題,促進各個作物、各個環節、各個區域的生產機械化協調發展。效益是推動農機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要研制推廣經濟適用、節本增效的農業機械,滿足農民對提高農機產品質量、作業效率、舒適性等各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探索出符合農業生產實際的農機化技術路線,激發農民購置更新和經營使用農業機械作業的積極性。同時要按照節能減排的要求,對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舊機具逐步淘汰和更新,鼓勵發展節油、節水、節肥、節種、節藥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節約型農業機械,以及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高效植保、保護性耕作等環保型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要始終堅持統籌兼顧,形成協調一致共促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局面。要統籌機耕道路、農機場庫棚、農機化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機作業條件。要統籌農業機械化推廣、鑒定、監理、培訓、修理等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工作條件手段,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要統籌農機工業、科研、流通等支撐行業發展,統籌國內國際農業機械化技術資源,促進國內農業機械化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新階段推動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是當務之急。實現由數量增長型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益型、創新驅動型發展方式轉變,要處理好以下六個關系:
——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必須處理好量和質的關系,做到量質并舉、結構合理,走資源高效利用、效益顯著、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提高農機化水平,必須處理好主要糧油作物生產機械化和其他農產品生產機械化的關系,做到農林牧副漁業機械化的全面發展;
——提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必須處理好產學研推、農機農藝的關系,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加快攻破技術瓶頸,扭轉高端新產品新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
——提高區域共同發展水平,必須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機化工作的扶持和引導,找準薄弱環節、重點突破,實行政策傾斜,推動與發達地區良性互動、資源共享,縮小發展差距;
——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培育扶持農機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發展,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組織化程度,提升服務效益;
——確保農機安全發展,必須提升農機安全監督管理能力,完善監管機制,加強對農機產品質量監管、準入管理,以及安全使用培訓教育和監督檢查,讓農民放心購置和正確使用,質量可靠、防護到位的農業機械。
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就要遵循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走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
實踐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在經濟可行這個前提下,結合農業勞動力、土地資源、農業種植制度、自然經濟條件等情況,輔以恰當的政策引導,探索出適合國情的良性發展機制,才能促進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我國農村人口多、地塊小,農民收入低、自我積累能力很弱,這樣的國情決定,每家每戶買農機,既買不起也不經濟。必須認識到,與其他已經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國家不同,我國的農機不僅要作為替代人畜力作業的手段,而且要作為農民勤勞致富的工具;我國農民購買農機特別是價值較高的大中型機具不僅要為自家服務,更重要的是要開展社會化服務。所以我國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重心應該是發展以跨區作業為代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壯大各類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拓展農機服務領域,利用市場有效配置農機資源,促進農機的共同利用,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和效益,走“農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場引導、社會化服務、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
探索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項長期而艱巨復雜的歷史任務,我們應始終堅持以下基 本原則: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稟賦、經濟條件和耕作制度,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和推進措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
——全面發展,協調推進。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加快實現糧食主產區、主要糧油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帶動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發展。
——自主創新,優化結構。增強農機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研制推廣先進適用、節能環保、安全可靠、新型高效農業機械,優化升級農機工業結構和農機裝備結構,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
——共同利用、提高效率。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大力開展跨區作業等社會化服務,提高機具利用率和經營效益。
——市場引導,政府扶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財稅、金融等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投入,調動企業研發生產積極性,鼓勵農民購置使用農業機械。
三、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的戰略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對農機化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我們研究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推動農機裝備總量穩步增長,裝備結構不斷優化,糧棉油糖等作物田間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養殖業、林果業、漁業、設施農業及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協調推進,農機自主創新能力和制造水平顯著提升,農機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對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15年,農機總動力達到9億千瓦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5%,農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一批擁有國際先進性能指標的農機產品、核心技術。到2020年,農機總動力達到9.5億千瓦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建立完善的農機自主創新體系,能夠自主制造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各種關鍵農機產品,努力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歷史跨越。
在發展思路上,要堅定走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以發展農機服務組織為主攻點,以提升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為突破點,以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裝備和技術為著力點,落實完善政策,培育發展主體,加強管理指導,大力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確保以上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實現,應采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完善政策,創造環境。貫徹執行《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推動法定扶持措施全面落實。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當前的農機購置補貼等優惠政策,切實發揮補貼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農民購置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農機具,真正解決農民買不起而農業生產又急需的機具購置問題。要積極協調,使農機作業服務稅費減免、重點環節農機作業補貼等政策具體化,培育擴大農機需求市場,在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方面發揮應有作用。另一方面,要抓住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良好機遇,積極爭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爭取更多的信貸支持、政策性保險、科研、工業技術改造等優惠政策和項目,爭取實施農機化推進工程,增加農村機耕道、機庫棚等基礎設施投入,完善農機檢測、監管、推廣、培訓手段,力爭在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投入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科技創新,振興工業。大力提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集中力量攻克困擾產業發展的工藝材料、基礎部件、關鍵作業裝置等技術瓶頸,增加技術儲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和團隊。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等要求,加快組織開發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重點在田間作業、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儲運保鮮等環節取得新進展,加快研制適合丘陵山區使用輕便農業機械。進一步優化農機產業和產品結構。整合資源,形成布局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提升大中型農機產品生產集中度,提高動力機械與配套農具、主機與配件開發生產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加大農機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改善企業研發和生產條件,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應用,推廣柔性制造等先進生產方式,提升制造能力和質量水平。
(三)把握重點,全面發展。找準制約糧食作物和優勢農產品發展的農機化環節,加快普及應用主要糧油作物播種收獲等環節機械化技術,重點加快普及水稻育插秧、玉米機收技術,積極推廣棉花、甘蔗、茶葉等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精量播種、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節約環保型農機化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全面理解農業機械化的概念,協調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漁業、設施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的生產機械化,拓展服務領域,實現農機化的全面發展。多形式、多渠道開展農機技術培訓。依托陽光工程等農民培訓工程、農技推廣項目,充分利用農機企業、基層農機推廣體系以及各類教育資源,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新技術普及,提高農民對新技術的認知程度和農業機械操作水平,全面提升農機從業人員素質,造就一批新型職業農民。
(四)培育主體,社會服務。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和產業化,培育農機作業、維修、銷售服務市場。把積極培育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作為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攻方向,把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通過機械、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聯合,創辦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農機協會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農機作業組織化程度。在資金投入、稅費減免、人員培訓、信息服務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示范引導,積極培育建設,強化指導服務,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數量大幅度增加,發展質量明顯提升,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農機利用率和經營效益進一步提高。鼓勵農機制造企業自建品牌營銷網絡,專業流通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和區域中心市場,方便農民選購農機,提供優質的維修和配件供應等售后服務。健全縣、鄉農機維修網點,做到中小型機具小修不出鄉、大修不出縣。
(五)強化監管,安全發展。完善農機質量標準體系,制(修)訂農業機械安全技術強制性國家標準,保障農機產品質量、維修質量和作業質量。依法組織開展在用農業機械的質量調查,強化對財政補貼機具質量保障督導和質量跟蹤調查,對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技術標準,以及未獲得必需的許可、認證的農業機械,依法追究生產者、銷售者產品質量責任。健全農機質量投訴網絡,督促企業履行質量承諾和售后服務承諾。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機械產品的行為,規范農機作業服務、維修服務、中介服務、機具租賃服務、舊農機具交易市場。盡快制定農業機械更新報廢制度。加強對農業機械安全法律、法規、標準和知識的宣傳教育,結合農時季節,定期組織對在用的、涉及人身財產安全的農業機械安全狀況進行實地的安全檢驗。加強基層農機安全監理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安全監管能力,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發生。
(六)完善體系,創新機制。加強農機管理、鑒定、推廣、監理、維修、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改善工作條件手段,提升人員隊伍素質,提高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切實發揮體系的支撐保障作用。要創新農機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推有機結合的農機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中央與地方科研團隊的縱向協作,強化農機化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骨干企業及其他部門相關科技力量的橫向聯系,充分發揮農機化科技的整體優勢。建立健全農機與農藝專家協同攻關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農藝標準和機械作業規范,將適宜機械化生產作為作物品種選育和農藝技術研究的重要考核指標,促進農機和農藝技術有機結合。推進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和建設,逐步建立推廣機構服務指導、農機服務組織、企業參與合作的新型農機推廣機制。加快完善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法規,健全農業機械安全生產責任制,形成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主抓、有關部門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機使用安全監督管理機制。
實現農業機械化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推進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意義重大,前景光明,任務艱巨。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堅定信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埋頭苦干,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發表于 @ 2009年12月18日 07:31: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