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在工業大躍進中,海南
拖拉機總站歷經千辛萬苦試制出兩部多能拖拉機,引起轟動,“多能拖拉機”艱辛問世。
1958年4月,海南拖拉機管理總站試制的多能拖拉機正在地里試驗。 曾珊 攝
1958年4月5日《新海南報》以漫畫形式刊登的廣西石龍縣二塘鄉樟村農業社創造的“牛力火車”。
1958年4月17日,《新海南報》頭版頭條消息稱:海南拖拉機總站在大躍進聲中,試制成功了兩部多能拖拉機。4月14日,經過試驗,這兩部拖拉機都能下水田。
畫面上,1名工人正在忙著調試多能拖拉機,另外2名工人則穿戴整齊,站在一邊旁觀,臉上絲毫沒有成功的喜悅。事后證實,這是在工業大躍進的背景下拍攝的畫面,而當時拼湊出來的這部所謂的“多能拖拉機”,根本就不能下田作業。
不能下田的多能拖拉機
多能拖拉機是一種小型拖拉機。它可以帶動單雙鏵犂、開溝犂、圓盤耙、耕耘機、
割草機,還可以用來發電抽水、輾米、磨粉和拖車,所以叫它多能拖拉機。
據當時消息稱,照片中兩部多能拖拉機“除動力部分由于設備限制不能制造外,其余全部部件都是海南拖拉機總站修配廠的工人制造的。當黨提出農業要向機械化邁進的號召后,該廠工人就決心利用業余時間試制多能拖拉機,給農民兄弟作一個榜樣。”文中描繪得活靈活現:“開始試驗時,他們碰到的一個困難,就是沒有設計圖樣,全廠21個工匠和學徒,也沒有一個見過多能拖拉機……制造3匹馬力的
手扶拖拉機時,沒有發動機,機械組長周鴻煥等就將4部廢破的發動機拆除,把它湊成了一部;缺乏零件,就自己造。經過半月,克服了三番四次的困難,才試制成功。”
郞寶忠今年81歲,1957年曾任海南拖拉機總站的副站長,那段經歷他至今歷歷在目。
“那時我分管站里的生產,對那兩部‘多能拖拉機’**有發言權。”郎寶忠說,1950年代,總站的大型拖拉機從蘇聯進口的多,1960年代才有國產的東方紅拖拉機,本地根本不生產拖拉機。當時試制的多能拖拉機,就是從舊零件中拼造一個樣式,根本不能下田作業。
郎寶忠回憶,1944年他16歲時在河北老家參加了八路軍,在太行山區打游擊。解放后在農場工作,被派往北京學習拖拉機技術。當時帝國主義仇視新生的中國,對新中國進行封鎖。毛主席發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號召,決心在南方種橡膠,農業部從全國各地調來蘇聯援助的大型拖拉機。
1953年,郞寶忠來到海南。當時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在那大和三門坡建立了兩個拖拉機站。后來中蘇反目,大型項目下馬,拖拉機站歸屬地方,逐漸發展到8個,于是成立了海南拖拉機總站。
海南自己真正的拖拉機問世
幾年后,海南真正的多能拖拉機問世。原海南農機廠負責人李文明是當年的見證者。
解放前,李文明參加了革命,**初在中央政法委擔任首長警衛。解放后,首長按他的意愿送他去農機學校學習。
1953年,在農機學校讀書還沒畢業的李文明被抽調到海南農墾從事技術工作,從此與拖拉機結緣。
李文明說,1955年成立海南拖拉機總站,先在瓊山三門坡辦公,后搬到海口五公祠,**后遷到海口市龍華路。1959年成立農機局,下轄海南農機廠、農機研究所、拖拉機總站等4個單位。改革開放后,成立海南機械工業總公司,后來被破產清算。
李文明回憶說,文中提到的海南拖拉機總站修配廠,就是海南農機廠的前身。當時生產工藝十分落后,除了打鐵打鋤頭,沒有機床和銑床,市面上也沒有賣的,根本沒辦法加工關健零件變速器。直到1960年,他去洛陽拖拉機廠參觀學習時,向一車間主任訴說了苦衷,對方偷偷拿出一把銑刀,從后門遞給他。這讓李文明十分感動,他自己掏錢請這位主任吃了一頓大餐。
回來后,李文明在大躍進的感召下,豪情萬丈地說,“哪怕用一把刀,我們也要銼出變速齒輪。”經過刻苦攻關,他們終于完全用自己的力量生產出兩部多能拖拉機,名字就叫“寶島”。因為發動機要從市面進貨,當時計劃經濟下,沒辦法爭取到國家指標,于是只組裝了兩臺樣品機,后來賣到定安拖拉機站,工作良好。這才有了海南自己真正的拖拉機。
1969年,海南另一家農機企業———??谵r械廠更名為??诎艘煌侠瓩C廠,正式開始生產手扶拖拉機,從此結束了海南拖拉機靠拼裝進口配件的歷史。
“大躍進”時期,金江縣太平人民公社大造土制車床進行自我裝備。圖為安裝好的土車床在試車。 揚清朗 攝
如今已81歲高齡的郎寶忠,1957年曾任海南拖拉機總站副站長?! ”緢笥浾?林萌 攝
各地競相仿制“牛力火車”
據當年的《新海南報》報道,在農業大躍進同時,海南區黨委決心推進工業大躍進。1958年4月4日結束的全區工業大躍進大會確定了發展工業的計劃,要求當年鄉鄉辦工業,社社建工廠,大力支援農業大躍進。
一方面是海南落后的工業現狀,一方面是急于現代化的各級黨委,于是急功近利的事情出現了,并鬧出不少笑話。
1958年4月5日,《廣西日報》報道了一則消息,稱“牛力火車”奔馳在樟村田野。文章介紹說,所謂“牛力火車”,是用雙輪小車子聯合成的,由于載重量分散在各個小車上,車輪壓力減輕,容易轉動,這樣大大增加了車子的運輸量……老式牛車拉得1萬斤,“牛力火車”拉得3.15萬斤,運輸效率提高兩倍多。
《新海南報》很快轉載了這一消息。崖縣藤橋鄉根據報紙介紹的經驗仿制成功“牛力火車”,稱經過幾次試驗,一頭牛一次就可拉4000斤,比當地舊式牛車載重量增加8倍以上,比廣西石龍兩頭牛拉的“牛力火車”還多500余斤。4月25日,瓊山縣石山鄉北征水庫推廣“牛力火車”經驗,稱全工地共有“牛力火車”200多輛,**多一頭牛拉7個車廂。
搞了一輩子農機工作的宋國祥,1960年代曾任海南農機研究所所長,現在舊報重讀,他覺得不可思議。“我是學機械的,從科學角度來說,牛力火車對道路要求很高———即不能太彎或太陡。要在當時海南鄉村找這樣一條路很難,所以實際用途不大。”宋國祥說,一頭牛拉車和幾頭牛合在一起拉車,合力并不因此增加,“怎么就能省力呢?”
宋國祥說,當時鬧出的笑話可多了。他記得文昌縣文教鄉推出了木火車,即木頭鋪軌木頭做廂,被稱作工具之王,因為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宋國祥說,從成本上看,鋪軌做廂花費巨大;從效率看,世界各地火車都是鐵軌鐵車,為的是減少摩擦,所以這種木火車的作用有限。
為海南農機奮斗不言悔
據《海南省工業志》記載,“二五”計劃時期(1958年—1962年),海南島與全國、廣東省一樣,在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下,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標,提出不切合實際的“大躍進”,加上三年嚴重自然災害,致使工業經濟出現了失調,工業發展遭受了重大挫折。
1958年—1960年,大批手工業合作社盲目升級轉產,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和資源的大量浪費,前后延續時間長達3年。1959年后,由于遭遇3年自然災害、工業戰線拉得過長、原材料供應困難等原因,海南工業生產不正常,生產滑坡,企業虧損嚴重。“大躍進”后的1962年,全區工業總產值為1.326億元,比1957年減少39萬元。
采訪中,從北方南下的這些技術專家說,當年響應黨的號召,就是為了改變海南的落后面貌。盡管當中也出現冒進蠻干之風,盡管企業已經倒閉甚至破產了,但說起過去的奮斗,他們仍很自豪。
郞寶忠說,因是北方人,當時吃面都難找地方,僅在龍華路有一家北方面館。他的妻子也是從北方調到海南,兩人因拖拉機結緣。據她回憶,當時操作大型拖拉機時,土匪常來破壞,于是派民兵在四周站崗。有一次,站崗的民兵累了,看著周圍齊人深的草叢,就將就睡在草叢中,結果活活被拖拉機碾死。
郎寶忠說,當時流行一句話說,“兩個六點半,晚上加一班,從來沒禮拜。”就是大年初一,廠里也號召一人挑一擔肥,給農民送溫暖。因為敢說真話,郞寶忠一度被打成右派;因為長期在基層辛苦作業,他年過八旬還身體硬朗。他說,這是時代留給他的兩個烙印。
改革開放后,李文明在海南農機廠當負責人,1980年代組裝過摩托車,后來甚至組裝過馬自達汽車。當初海馬廠籌建時,還請他做過顧問呢。他深有感觸地說,從進口拖拉機到生產拖拉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海南農機的進步可謂日新月異。1990年代,??诎艘皇址鐾侠瓩C制造廠合并了海南機械廠等企業,通過股份改制,成立了海南金鹿農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其生產的“金鹿”牌拖拉機,是“中國拖拉機質量公認十大知名品牌”之一,產品除了暢銷國內,甚至遠銷東南亞。 (海南日報,???月16日訊) 記者 文剛 實習生 吳英模
發表于 @ 2009年09月18日 17:08: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