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糧食生產,關鍵措施是要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而糧食生產的根本要素是耕地,命脈是水,農業機械是現代化農業生產設備,這些都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保障。7月末,記者在東北廣闊的黑土地上,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農民、基層干部和農業專家,從他們蓬勃的干勁中欣喜地感受到,黑龍江、吉林兩省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正在不斷提高,未來的增產空間十分廣闊。
加強耕地保護與開發 保障糧食種植面積
廣闊的東北黑土地上,**主要的糧食種植都集中在河流的沖積平原上,地表水十分豐富,這對糧食生產非常有利。但豐富的地表水如果難以很好地滲透或排走,很容易形成內澇,并導致土地鹽堿化,成為只能長草的荒地,這種現象在**大的兩個商品糧調出省————黑龍江和吉林非常普遍。相對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耕地的占用來說,土壤的鹽堿化對耕地的侵蝕更為嚴重。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來,兩省找到了以稻治澇、以稻治堿的好路子,一片片鹽堿地正在成為一塊塊良田。
吉林省鎮賚縣五棵樹鎮原來是鎮賚縣**貧困的鎮之一,農民人均純收入遠遠低于其他鄉鎮。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經營的時候,全鎮還有7000多公頃耕地,但是到1998年就減少到5000多公頃,主要原因就是五棵樹鎮土地鹽堿化嚴重,原有的耕地大多只能種植玉米,加之當地十年九旱,基本上只能靠天吃飯,產量低且不穩定,很多農民都不愿意種地,大片耕地被撂荒。
但是近幾年來,五棵樹鎮村民積極進行了引水改田,從鄰近的哈達山抽水站把水引來,把原來的撂荒地改造成了水田。水田種水稻,每公頃產量可以達到15000斤,而且旱澇保收,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種糧積極性也高了。
2003年之后,五棵樹鎮基本上每年新增1000公頃水田,到現在,全鎮耕地已經超過歷史**高水平,達到了9000多公頃,五棵樹鎮也因此成為全縣聞名的富裕鎮。
不過村民吳煥志所在的徐家村卻因為距離較遠,成為五棵樹鎮****沒有水田的村,看著別的村都種上水田走上了富裕路,他們都很著急。他們也知道以稻治澇、以稻治堿的好處,但苦于引水改造需要巨大的資金,只能眼睜睜看著與其他村子的差距越來越大。
2007年,喜訊傳來,總投資62億元、總面積558萬畝的吉林省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在白城市鎮賚縣開工建設,該工程基本思路是:利用第二松花江和嫩江兩條河流將原有旱田和鹽堿地開發成水田,與“引嫩(嫩江)入白(白城市)”等3項水利工程相配套,水土并進,徐家村幸運地被納入了**早開工的項目區,原來的鹽堿地、水泡子、小崗子都被整理成耕地,田間配上了各種支干渠,水也引了進來。
2008年,經過改造的10000畝鹽堿地全部種上了水稻。村民吳煥志一下子種了18畝,他盤算著除了各種開銷,今年收入怎么也能上萬,以后再多種一些,收入會越來越高,也能像其他村的人一樣開上小汽車了。
吉林省副省長王守臣介紹,吉林省西部地區地處松嫩平原,地勢平坦,耕地后備資源豐富,是全省**具農業發展潛力的地區。該地區有未利用地近1100萬畝,是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目前少有的一塊可集中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西部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實施,可實現“三改三增”,即改良鹽堿地、改造中低產田、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該項目分為3個項目區,7個項目片。規劃目標為:總建設規模490.47萬畝,新增耕地面積255.11萬畝,增產糧食20億斤左右。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包括鎮賚項目區、大安項目區和松原項目區,是分別與引嫩入白、大安灌區和哈達山水利樞紐3大水利工程相匹配的土地整理項目。
7月2日,一個喜訊傳遍了吉林省,這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吉林省將通過外延上增加耕地數量,內涵上提高糧食單產,新增255萬畝耕地,改造2000萬畝中低產田為高產標準農田,使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增加100億斤,達到600億斤的階段性水平。這一喜訊讓全省各地明確了工作目標,也讓種糧農民歡欣鼓舞,干部群眾的工作熱情都空前高漲。
王守臣說,實施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工程,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吉林省農業基礎條件落后的狀況,奠定穩定提高糧食增產的基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600億斤的階段性水平,而且可以有效遏制西部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擴大濕地面積,防止水土流失,為發展糧食生產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改善省內大部分中心城市缺水的狀況,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創造有利條件,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作為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該規劃涉及21個部門和大部分市縣,因此,該規劃的實施辦公室設在了吉林省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聞國志擔任該辦公室負責人,據他介紹,《規劃》預計總投資為260億元,將建設十大工程、29個項目,主要包括在中西部地區興建的引嫩入白、哈達山水利樞紐和中部引松供水3項重點骨干引水工程,大型灌區建設和改造工程,中部土地保護和西部土地整理工程,標準糧田建設工程,農業良種培育和推廣工程,全程農業機械化示范工程,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工程,生產技術集成與普及工程,病蟲草鼠害預防工程和生態保障工程。
同樣的喜訊也從黑龍江傳來,黑龍江農委生產處處長李世潤告訴記者,為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已經制定了千億斤糧食產能戰略工程,計劃到2012年,全省糧食總產實現1000億斤以上,商品糧達到800億斤。他還說,黑龍江省擁有耕地17560萬畝,占全國耕地的9.3%,人均耕地4.65畝,農民人均近10畝,耕地總面積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國首位,耕地地勢平坦,集中連片。更重要的是,黑龍江農業后備資源豐富,現有宜農荒地2467萬畝,如果不考慮結構調整的因素,所有耕地都可以種糧食,糧食生產還存在巨大的潛力。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確保糧食生產能力
水是農業的命脈。東北黑土地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降雨量十分有限。由于缺水,許多可耕地被撂荒、閑置,無法利用;而一旦有了水,許多荒地就可以成為良田,低產田也能被改造成高產田,糧食生產能力又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灌區號稱東北四大灌區之一,可控制面積達102萬畝,但由于設備老舊,目前灌溉面積只有56.8萬畝。和農業打交道30多年的副縣長吳景和說,前郭灌區的經驗證明,低產田經過改造之后,每畝單產可以提高300斤,關鍵問題是要進行哈達山抽水站的改造。現在,一座嶄新的哈達山抽水站已經建成并開始運轉,取代了上世紀40年代建設的老抽水站,同時配套新建、改建了大量的干渠、支渠等灌溉設施,未來將改造100萬畝中低產田,還將新增30萬畝水田,這將使前郭爾羅斯縣糧食生產能力提高10億斤,達到45億斤以上,重新奪回全國第**產量大縣的桂冠。
據了解,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東北一些地區年降水量由450毫米降到了300毫米以下,大多數半干旱地區已經變成了干旱區,過去老百姓常說的“十年九旱”也成了“十年十旱”。黑龍江省肇東市黎明鎮長富村村主任李鳳山就對去年的大旱心有余悸,“去年的大旱特別嚴重,春旱連夏旱,夏旱連秋旱,要沒機電井管著,可麻煩了!”肇東市農委主任閆德久插話說:“老百姓講‘一水差千斤’,長富村機電井打得**多,全村有7000多眼井,平均每180畝地就有一眼井,因此去年大旱之年玉米畝產仍然高達2000斤,而很多村沒有這么多的井,灌溉不夠,有的產量只有1000多斤。”而2007年肇東市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達20.68億公斤,位居全省之首,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肇東市農田水利設施比較完善。
地處小興安嶺南麓的鐵力農場的發展,則生動地展示了農田水利的重要性。鐵力農場共有耕地20萬畝,1995年之前,只有1萬畝水稻,其余全部是大豆、玉米、小麥等抗災能力差的作物,年產量只有4萬噸左右。1995年,通過大規模的水利開發,鐵力農場改造完成了12萬畝水稻,水稻被譽為鐵桿莊稼,產量高而且抗災能力強,這使得鐵力農場的總產量一舉達到了8萬噸,為整個墾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到任剛剛5個月的黑龍江省水利廳廳長陸兵則深感責任重大,對水的重要性也有著深刻的認識。“春季缺水要抗旱,夏季水多又要防洪排澇,還要防止水土流失。”他還說,黑龍江省連續幾年糧食增產,可以說水利為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今年,黑龍江省將開工建設25個國家級節水灌溉示范項目,抓好19處大型灌區和25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建設和管理,發展水田面積100萬畝,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140萬畝,大型灌區用水戶協會的覆蓋面積達到50%以上,新增水田節水灌溉面積25萬畝。
然而目前的狀況是全省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主要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水資源調控能力低下。全省各類水庫總蓄水能力只有85億立方米,地表水截留能力不足20%,調控能力只有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