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兵團農機化>>——農機技術交流>>
我國機采棉技術開發起步較晚,當前發展大規模機采棉必須解決棉花品種、種植加工技術和建立機采棉質量標準體系三大問題。
在機采棉的品種選擇和培育方面,由于采摘和加工方式與傳統手摘棉有很大的不同,機采棉的籽棉要增加兩道清花除雜工序,從而導致絨長縮短,影響機采棉的質量,引起品級與價格的降低,達不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發展采棉機必須盡快培育抗病蟲害,抗倒伏,棉株結鈴節位高,中上部結鈴多,吐絮集中以及鈴殼開裂性好,對脫葉劑比較敏感的中長絨品種,以便于提高機械采棉的效率和質量。 我團機采棉品種主要是新陸中28,此品種株型松散,結鈴節位高,結鈴集中,吐絮集中且不夾殼,采凈率較高。又由于此品種葉片較光滑,棉株整體絨毛較少,棉花葉片脫落與棉株無粘連,機采雜質少,此品種為我團機采棉的**佳品種。
由于我國機采棉技術發展較晚,目前機采棉的配套清理加工和運輸改造技術還不夠成熟,也沒有完全探索出能夠適應不同棉區自然地理環境并與常規種植方式單產接近的機采棉栽培模式,這些都一定程度地影響了機采棉的產量與品質。對于目前機采棉在加工過程中含雜率相對手采棉較高的現象,要提高采摘和清理加工的工藝水平,在籽清、皮清、加濕和烘干等關鍵環節減少棉結和短纖維的含量,加工設備的調試在考慮排雜的同時,還要盡可能減少機械對纖維的勾拉打擊,降低短纖維率。要加強采棉機械設備的研究生產,機采棉的推廣**終需要形成包括選籽機、播種機、脫葉機等配套設備在內"一條龍"的機械化作業。
機采棉的推廣還要在棉花管理上狠下工夫。機械采摘的棉花必須是按照高密度、高產栽培的模式種植,應通過適時早播,適時打頂,合理控制水肥,合理配置株行距,使棉花株高適中,結鈴性好,成熟一致,吐絮集中,從而使機采棉的采凈率提高。機采棉苗期應盡量減少縮節胺的使用,使棉株現蕾高度控制在30cm左右,打頂時棉花高度控制在70—75cm左右,打頂苔數在9—10苔,打頂結束后分二次化控,保證棉花的頂部生長活性,充分發揮棉花的頂端優勢。同時必須在脫葉劑的使用上進行規范,機采棉脫葉效果越好,清理加工的環節就越少,機采棉的雜質含量也就越少。 我團脫葉劑采用每畝乙烯利70ml、脫落寶40ml及拌寶40ml三種藥劑混和飛機噴施或人工高壓噴槍噴施的方法,進行脫葉處理。我團連續兩年采用此方法,效果均較好。
我國雖在上世紀50年代開發過機采棉技術,但因種種原因而擱淺,這導致我國大規模機采棉的生產方式晚于世界其他產棉國家,美國、澳大利亞在上世紀60年代就實現了棉花從種植到運輸、加工的機械化,隨著這些國家的機采棉銷售到全世界,其棉花標準也成為世界棉花標準。
雖然我國大規模機采棉的種植直到近兩年才在新疆兵團棉區出現,但由于加工技術的不斷改良,目前兵團棉區機采棉的馬克隆值、纖維成熟度、斷裂比強度等質量指標與手摘棉沒有明顯差異,短纖維率只比手摘棉高2%左右,同級雜質數量雖略高于手摘棉,但優于美國、澳大利亞的機采棉。
由于采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這些質量指標上的細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國現行以手摘棉為對象制定的棉花質量標準的苛刻限制下,細微的差異往往導致機采棉較手采棉要低1到2個等級,而且由于現行棉花質量標準并沒有規定適合機采棉,因此,機采棉的質量和等級的評定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這對紡織企業來說是好事,但不利于目前生產加工水平下的棉花生產企業增加經濟效益。
推廣大面積機采棉技術已是我國棉花產業的大勢所趨,如果不及時建立適合于機采棉的質量標準體系,將勢必繼續給機采棉進入銷售市場造成困難,影響棉農和棉花生產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積極性,也不利于我國棉花產業與國際棉花市場接軌。只有建立機采棉的質量標準體系,讓標準來指導生產,才能促進機采棉的健康發展,實現我國棉花產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農一師十六團 裴鶴君 王偉)
發表于 @ 2008年08月22日 10:27: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