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化導報》:50年來,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農機化所”)在農業機械研發和推廣應用方面不斷取得可喜成績,您如何評價南京農機化所對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作出的貢獻及其歷史地位?
易中懿:建國后不久,中央政府規劃在北方和南方分別建立一個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南方所”選址南京,也就是今日的南京農機化所。在中國農機化科研的光輝史冊上,南京農機化所的歷史地位值得濃墨重彩的刻畫和書寫,這可以從我所不同階段豐碩的科研成果予以印證。
在1957年建所至“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短短10年里,我所就成功研制東風-2S型機動水稻
插秧機,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以政府或國家領導人名義贈送給緬甸、印尼等20多個國家。南-1403型漚田繩牽引機較好解決了江蘇里下河地區漚水田耕翻難題,獲得國家發明獎,南-1.5A型
旋耕機及刀片成為當時與中型
拖拉機配套旋耕機的基本機型,南-2604型三自動遠射程噴霧機廣泛應用于水稻病蟲害防治,這些科研成果在當時國內甚至在國際上都處于領先地位。
1978年復所至20世紀80年代,我所科研涉及耕耙播收機械、農副產品加工機械、植保機械、農村能源、農業區劃、農機化信息、農機修理、農業電子儀器設備檢測等諸多領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科研成果有:農家微型水力發電裝置及配套設備、農業機械測試數據處理和儀器、旋耕機工作部件與拖拉機配套機具、我國不同地區實行農業機械化方案制定方法等,其他獲部省級獎勵的科研成果還有數十項。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所有多項科研成果,如小四輪拖拉機配套系列旋耕機、南方水稻田間盤育成套技術與設備研究、南方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除草劑施藥技術與配套器械的研究等獲農業部、江蘇省獎勵?!笆濉币詠恚宜殖晒ρ兄菩凶呤蕉喙δ芸购倒喔葯C具與設備、大中型種子加工成套技術裝備、干旱缺水地區農作物滴灌關鍵技術裝備、高效遠射程均勻霧噴灑機具(系列)等,其中新型背負式噴粉噴霧機獲得2001年全國農機領域****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我所目前還建有國家植保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農業部植保機械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植保與清洗機械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機械工業耕作機械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農業部微型發電設備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農業部南方種子加工工程技術中心、機械工業協會茶葉加工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南京設計院等部門,出版《中國農機化》、《農業開發與裝備》雜志和《中國農業機械化年鑒》,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旋耕機械分會和江蘇省農業工程學會掛靠我所,這些科研平臺、檢測中心、期刊雜志和行業協會始終立足服務農機行業發展,為我國農機化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農機化導報》:南京農機化所建所以來,飽經風雨滄桑,是什么力量支撐南京農機所一路走到今天,并且呈現出越來越好的發展態勢?
易中懿:經國務院批準,南京農機化所于1957年10月正式成立,迄今為止,走過了風風雨雨的50個年頭,期間經歷了建所后10年的夯實基礎逐步興旺,“文化大革命”中的下放撤并,“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復所再起,到今日的全所職工齊心聚力二次創業,可謂五十年風雨滄桑,五十載輝煌畫卷,南京農機化所已從當年40余名科技人員、十幾間簡陋蘆席蓬,逐漸發展到占地12公頃、擁有兩百余名科技人員,集農機化技術研究、開發、推廣、培訓、質檢和信息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回顧南京農機化所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關鍵因素:
首先是南京農機化所五十年的積淀有著很好的基礎。成立初期,南京農機化所主要承擔南方水田地區農機化技術的科研與開發任務,世界上第**臺水稻插秧機就誕生在這里。漚田繩索牽引機、遠射程噴霧機、畜力水田犁、
手扶拖拉機、旋耕機和脫粒機等都代表了當時我國農機科研的**高水平,農機化軟科學研究成果直接影響國家農機化方針政策的制定。
其次,是南京農機化所精神薪火相傳。南京農機化所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精神氣質和光榮傳統,包括重視科技創新、重視調查研究、重視人才培養與成果培育,堅持工農相結合、堅持研究、生產制造與使用相結合、堅持“四嚴”(嚴格、嚴肅、嚴密、嚴謹)、堅持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等等。2005年,我們又凝練出“求真、求是、創新、創業”的八字所訓,鼓勵科技人員踴躍投身我所二次創業,為中國農機化科研事業多出成果、多作貢獻。
其次,是南京農機化所對農機事業強烈的責任心。農機科研的很多工作都在工廠車間或田間地頭完成,需要進行反復試驗調整,不但要進行冥思苦想的腦力勞動,還要付出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生活條件也較差,但是我所科技人員始終胸懷勞苦農民福祉,發揚忘我、吃苦、敬業、獻身的精神,很多科研人員一輩子默默無聞,奉獻在農機科研第一線。
此外,是南京農機化所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立所之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很多農機科研單位都轉制成為企業,研究制造市場上急需的農機產品,基礎性研究缺乏,行業共性技術失去了“源頭活水”。我所在科技體制改革中確定為農業事業單位,歷屆所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科研為本,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為行業發展提供共性和關鍵技術。近年來,我所重點建設植保機械化技術、水稻種植與收獲機械化技術、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設施農業工程技術、保護性耕作與節水農業和農機化發展等重點學科,很多研究成果已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中國農機化導報》:作為南京農機化所的“掌門人”,您在擔任所長一職后,堅持什么樣的辦所理念,具體從哪些方面推動南京農機化所走向繁榮?
易中懿:我于2003年開始擔任南京農機化所所長一職。幾年來,所領導班子始終堅持“科研立所、產業強所、人才興所”的辦所理念,在重點學科建設、科研平臺及條件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及內外部發展環境營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我所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時期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學科建設方面,我所重點加強稻麥等大宗農作物生產過程機械化、植物保護機械化、種子加工工程技術、農機化發展等傳統優勢學科,優化能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節水與保護性耕作工程技術和農業資源高效綜合開發利用等相近學科,提升農業經濟作物機械化、農副產品加工工程、養殖業機械化工程、精準農業工程等新型學科。近年來,我所科研立項數和經費迅速增加,“十五”期間科研立項143項,“十一五”頭兩年科研立項數和經費達到56項和2500余萬元。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非常活躍,行業影響顯著提升,先后組織召開中國農機化與農業裝備技術創新發展戰略研討會、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國際學術交流會、農藥與環境安全國際學術交流會、中日密閉空間農藥霧化及遙控噴霧學術研討會和中國農機化發展論壇“全國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交流會”等,與美國、加拿大、德國、印度、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等10多個國家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渠道。2006年,我所農業機械化工程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權并面向全國招生。
在科研平臺及條件建設方面,近年我所新增中國農科院農業工程技術中心、農業立體污染綜合防治工程裝備技術中心、機械工業茶葉加工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南京市農業工程技術中心等。同時,我所在海南省、浙江省市下噴霧器有限公司、山東華盛公司等成立研發中心,促進我所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2007年,我所開始建設農業部農業機械重點開放實驗室,涵蓋農作物種植與收獲機械化技術、植保機械工程技術、農產品產地干燥與選別加工工程技術和草原機械化技術等重點領域,將成為未來我國農業裝備技術基礎性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重要平臺?!笆晃濉逼陂g我所在建基本建設項目經費將達到8000萬元,科研、產業發展硬件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所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收人才和用好人才等環節,著力打造科研創新團隊。鼓勵青年科技骨干參加部、省級科研項目和主持所自立項目,每年選送3至5名攻讀博士學位,舉辦外語、PRO/E三維設計等多項專業技能培訓,提高青年科技骨干創新能力。目前,全所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80%左右,其中40歲以下科技人員中具有研究生學位或正在攻讀學位的人員占80%以上,已經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結構優化、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隊伍。
在改善內部發展環境方面,2004年,我所以“準確定位、整合資源、構建機制、增強活力”為目標,在科技管理、產業與開發管理、人事管理、收入與分配制度等方面開展內部運行機制改革。2005年,我所制定了“十一五”總體發展規劃和學科建設、產業開發、人才隊伍建設、基本建設以及文化建設等五個專題規劃,描繪了“十一五”時期我所提高科研綜合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美好藍圖。通過改善福利待遇、管理部門“創三優”、創建學習型組織、文化建設年、社團建設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加強以培育創新文化為主旨的“軟實力”建設,為我所二次創業營造出健康、向上、和諧的氛圍。同時,積極加強與國家主管部委、地方政府、兄弟科研院所和行業重點企業的溝通,理順科研項目申報渠道,營造出未來我所良性發展的外部環境。
《中國農機化導報》:南京農機化所進入“十一五”之后的發展表現出哪些新的特點,預計今后幾年在哪些領域將取得新的突破?
易中懿:“十一五”以來,我所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尤其是科研立項及平臺條件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我所獲準立項項目30多項,新增可支配科研經費1150萬元,上述指標2007年將大幅提高,我所承擔的“油菜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的集成與示范”農業科研專項已經啟動,項目總經費達到1300余萬元。在基礎設施和科研平臺條件建設方面,所區基礎設施綜合改造、產業孵化中心大樓和科研專家樓等基礎設施項目已經開工建設,累計投資規模達到8000萬元,建筑面積8000M2的科研實驗樓已獲國家主管部委批準,將于2008年動工建設。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和省部級農業工程技術中心申報工作進展順利,這些基礎設施和科研平臺的建成,將大幅改善我所科研實驗條件,提升科研綜合實力。近年我所面向農業生產現實需求,積極拓展研究領域,向油菜收獲機械化、奶牛養殖機械化、根莖類作物收獲機械化、南方水田地區保護性耕作技術、生物質能源開發、秸稈綜合利用、特色農業機械化、精準農業等領域進軍,有望成為我所“十一五”中后期農機科研領域新的“增長點”。
《中國農機化導報》:新時期,您如何定位南京農機化所未來的發展?下一階段,南京農機化所各項事業的著力點在哪?
易中懿:根據我所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十一五”總體發展規劃,我所中長期發展目標是:以科學研究為根本,以產業開發為動力,以社會服務為依托,以管理創新為抓手,堅持科學研究、產業開發和服務社會三位一體,優化結構,拓寬領域,立足南方,面向全國,經過努力,逐步把南京農機化所建成國家農業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國際農業工程技術合作與交流中心、南方農業工程技術產業孵化中心和國家農業工程技術人才培訓中心。
“十一五”時期是我所全體職工齊心協力推進二次創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堅持快速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弘揚“求真、求是、創新、創業”的所精神,按照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發展思路,通過實施五大工程,全面提升辦所水平和效益。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實施重點學科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好植保機械、農副產品加工和現代農業裝備學科,同時建好2~3個所級重點學科,建成1~2個部省級重點開放實驗室或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學科科研經費、科研成果獲獎數、科技論文發表數、專利獲得總數等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二是以人才梯隊建設為主線,實施人才建設工程。優化科技隊伍結構,到2010年,全所科技人員保持在220人左右,占職工總數的85%,其中高級技術職務占40%左右。加大杰出人才選拔培養力度,加強科研、管理、開發三支隊伍建設。
三是以增強經濟實力為目標,實施產業發展工程。培育所辦公司市場競爭能力和盈利水平,形成1-2個品牌產品。加大農業部南京設計院建設力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的品牌產品2~3個,發展工程項目3~4個。
四是以建立激勵機制為核心,實施管理創新和服務工程。完善和落實內部運行機制改革措施,推進所務公開,完善目標責任制,強化科研、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和保障機制。改善基礎條件,五年內完成基建投資超億元。
五是以和諧南機所建設為重點,實施凝聚力工程。開展以創“優良作風,優質服務,優美環境”為主題的機關工作建設。弘揚求真、求是、創新、創業的南機所精神,構建以創新為主導的所區文化。
《中國農機化導報》:南京農機化所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將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戰略,提升自身行業影響力?
易中懿:從農機化政策法規、政府投入和市場需求等方面來看,未來我國大宗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業、林果業等生產對農機化技術裝備的需求呈剛性增長,依賴程度也會逐步加深。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很多領域,往往是政府有補貼政策,農民有現實需求,但是無法提供穩定可靠的裝備,技術供給相對滯后。作為國家級的農機科研單位,我們將一如既往堅持以科研為本,夯實學科建設基礎,打響學術聲譽名牌,揚人才聚集之勢,走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之路。
“以科研為本”就是加大農機化和農業工程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農機械交叉學科前沿技術的研究,多學科、多專業綜合運用技術的研究?!昂粚崒W科建設基礎”一是要強化平臺建設,二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平臺加人才的建設就是培育科研能力,兩者缺一不可?!按蝽憣W術聲譽名牌”,一方面求得良好學術聲譽的無形效益,另一方面營造我所的學術之勢、水平之勢、能力之勢和地位之勢?!皳P人才聚集之勢”,就是要充分發揮我所人才優勢,使之轉化為技術優勢和成果優勢,**終形成實力之勢和能力之勢?!白呖萍紕撔隆⒎丈鐣贰笔俏宜⒆阒?,只有科技創新,求得科技的不斷進步、技術的不斷更新、成果的不斷涌現,滿足市場日新月異的不斷需求,才能有一席之地,也就是有為才能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