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代化農機>>北大荒英雄譜>>
北大荒英雄譜(李克度)收藏
《北大荒英雄譜》 |
|
|
在特殊的戰線上
——記梧桐河農場創始人李克度
李永奎
1923年2月的一天,黑龍江省雙城縣西門外逃荒來的“李山東”家登門者絡繹不絕。老老
少少喜氣洋洋,一聲嬰兒的啼哭像雄雞報曉,帶給人以歡樂和希望,立刻,小院里熱鬧起來
。可是,在這家主人李山東的臉上,喜悅里卻藏著一絲憂愁——窮人家,添個男孩雖說是添
個勞力,可眼前卻多了張嘴啊。
兩年以后,在地主譚老耀家的菜地里,一個小男孩吃力地跟在大人身后哭著喊媽媽。媽
媽正在忙著澆菜,她直起腰來,但沒有抱孩子的意思,只是安慰著:“好孩子,聽話,媽媽
晚上給你煮雞蛋吃。”在一旁鋤地的是孩子的爸爸,對于身邊的一切似乎是什么也沒聽見,
只是干活。
他們深知,房租、地租今年交不上,明年就得驢打滾利滾利,那后果,他們不敢想……
日出日落,冬去春來,轉眼九年過去了。一天,爸爸把李克度叫到身邊問道:“孩子,
你愿意上學不?”這突如其來的喜訊把李克度驚呆了。“我當然愿意。”爸爸語重心長地說
:“孩子,咱們李家老一輩少一輩沒個讀書人,凈受人家欺負,今天爸就是要飯也得供你上
學。你可得為咱李家爭口氣呀。”第二天,李克度上學了。老師是個干瘦老頭,要求很嚴,
要求背的書就一定得背下來,不然就會挨板子。三年中,他學完了《三字經》、《百家姓》
、《千字文》等書,毛筆字寫得也很有功夫。后來,雙城縣有了公學,他又轉入公學讀書。
這時的雙城,日本漢奸橫行霸道,地主豪紳魚肉鄉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李克度一家
的生活也更艱難了。看著父親蒼白的臉,弓一樣的腰,他再也沒有勇氣讀書了。14歲的李克
度告別了學校生活,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1944年5月的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偽兵在一個日本小頭目的帶領下沖進李家,不由分說
拉起李克度就走,就這樣,李克度被送到了城高子,開始了非人的勞工生活。在勞工隊里,
天一亮就得起來干活,稍不如意就是一頓拳打腳踢,一天干十多個鐘頭的活。吃的是發霉的
高粱米,晚上睡在陰暗潮濕的棚子里,由于過度勞累,瘟疫橫行,一個個蓬頭垢面,有氣無
力,三五天就有一個被抬出去的。李克度和幾個工友商量,這樣下去不是病死就是累死,不
如豁出去——跑吧!秋季天黑得早,李克度和幾個工友趁看守不注意,溜出工棚,消失在茫茫
的黑夜里。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失敗已成定局,我黨做出了創建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決定,
大批關內干部紛紛來到東北,從事創建根據地的工作。一天,李克度正背著木工箱在街上找
活干,一個中年男子喊住了他說:“我有點活,你給干干吧。”他跟那人七拐八拐進了一家
農院,里邊還有一個人,他正在遲疑,那人笑了:“老弟,你別怕,我們是共產黨的干部,
我看你也是個窮苦人,跟著我們干吧。”李克度早就聽說拉林來了共產黨,沒想到今天共產
黨的干部就在眼前。于是,他愉快地答應了。由何、宋二人介紹,李克度加入了拉林土改工
作隊,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6年1月19日是李克度終生難忘的一天,這天,他光榮地加入了
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以后,土匪惡霸和國民黨特務活動猖撅,為了加強斗爭,打擊敵人的
囂張氣焰,李克度被派到哈爾濱東北公安訓練班學習,學習結束后,調到五常縣檢查站任站
長。
1951年4月,28歲的李克度由省公安廳調到梧桐河農場,從此開始了他改造犯人建設農場
的生涯。
梧桐河農場始建于1950年,是一個以改造犯人為目的的我省第一個勞改農場,當時有犯
人千余名,干部不足50人。這里偏僻荒涼、野草叢生,無論干部、犯人一律吃高粱米,住馬
架子。李克度來到農場后任副場長,負責全面工作,為了摸清情況,他首先進行了大量研究
、調查。他發現在貫徹“改造第一,生產第二”的方針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從干部人員看,
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思想活躍,想法不一。一些人怕苦,不愿在農場工作;一些人簡單粗暴
;還有些人采取以犯人治犯人的做法。從犯人方面看,成份復雜,他們中有偽滿憲兵警察,
有國民黨的散兵游勇和官吏,有土匪流氓、三教九流,他們或是思想反動,或是不守監規。
調查中,他還發現在管理上也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李克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對
犯人進行系統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形勢教育,他們結合“抗美援朝”進行保衛祖國教育,結合
蘇共“十九大”的報告進行“勞動創造人類”教育;在干部中結合“三反”進行艱苦奮斗教
育并組織學習管理經驗。為了加強管理,制定出罪犯監管制度,同時改善了食宿條件。經過
一系列的工作,干部思想覺悟提高,犯人安心改造。
改造工作上去后,李克度便把主要精力轉移到生產上來。
1952年,梧桐河進來第**臺“斯大林80號”拖拉機,李克度登上機車陪同駕駛員一起開
荒,他的行為鼓舞了廣大開荒者,開荒進度大大提高。1953年耕地擴大到4.6萬畝,總產達7
000多噸,實現了農場第一次盈利。從第二年開始又連續開荒60多萬畝,農業生產初具規模。
對于開荒者的貢獻,李克度并沒有忘記。北林子1000畝開荒結束后,他親自帶隊拉著兩頭豬
, 水穿草甸子到開荒點慰問,晚上和工人住在一起,年末召開表彰大會,為勞模披紅戴花
。
勞改犯人的不斷調入,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使水利設施和住房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1953年,農場組建了千人的基建大隊,開始搞基礎建設。兩年來,馬架子、拉合辮房被淘汰
,代之以土坯房、磚瓦房,水渠閘、涵洞成龍配套。600平方米的辦公樓和腰亮子六孔進水節
制閘就是這個時期建成的。在這許許多多項目的建設中,處處留下了李克度的汗水。腰亮子
工程開工階段,李克度穿草甸子往返幾十里,一天一個來回。建發電廠和安裝階段,他一有
空就到工地,有時還親自參加勞動。
改造與建設事業的發展,使李克度在廣大干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一次,食堂管理
員看李克度不分晝夜地工作很辛苦,便拎了幾斤鯽魚給李克度送了去。李克度說:“同志間
關心,我感謝!當場長不累還能干好事業嗎?魚還是大家吃。”
干部群眾敬佩李克度是和他嚴謹的生活作風分不開的。隨著人員大批調入,家屬們也紛
紛來到農場,李克度總是派人熱情接待,細心安排食宿。在來場的干部、家屬中,有一個是
李克度的同鄉,他由衷地向接待人員說:“李克度為人正派,他心地善良。”
原來,李克度的愛人陶淑蘭是童養媳,比李克度大三歲,由于家里窮,十多歲就來到李
家。李克度參加革命后很少回家,陶淑蘭便與公婆一起生活在農村,沒有一點文化。李克度
從農村到城市,職務越來越高,有些人就勸李克度,市里的女學生有的是,找一個吧。可李
克度沒有忘記患難夫妻,沒有忘記妻子為自己做出的犧牲,付出的代價。地位和知識的巨大
反差也沒有影響夫妻的感情,幾十年中,夫妻從未紅過臉。這件事,一直為他家鄉的人們傳
為美談。
有年春天,小麥已經露了芽,李克度帶著通信員去省里開會,為了趕時間,他們決定過
江奔樺川再去哈爾濱。當時延流水已下,李克度和通信員腰里綁著扁擔開始過江,走著走著
,通信員撲嗵一聲掉進了冰窟隆,扁擔架在冰面上。李克度不顧通信員阻止,走近,解下自
己的扁擔遞給通信員,救上了通信員,李克度的下半身也濕透了。兩人凍得直哆嗦,但為了
不耽誤開會,他們 著水又前進了。
1955年的10月,李克度接到通知:合江勞改局調他創建蓮江口勞改農場,從此李克度又
踏上了創建新勞改農場的艱苦旅途。
蓮江口地處松花江的北岸,與佳木斯隔江相望。這里西通關內,北接鶴崗,一眼望去,
到處是沉睡的荒原。
第二年春,李克度以黨委書記兼場長的身份開始了創建蓮江口農場的工作。他一心撲在
工作上,每天同干部、技術人員規劃、勘查,眼熬紅了,臉消瘦了。干部們說:“有李書記
掌舵指揮,我們干工作順手。”1957年,蓮江口農場初具規模,形成了有一萬多人口,近十
個大隊的農場。這年夏,省公安廳在蓮江口農場召開政治工作會議,會上蓮江口農場介紹了
政治工作經驗。
1960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李克度又被調到佳木斯市合江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任副院長。職
務高了,地位變了,但謙虛謹慎的作風依然不變。有一天,他從佳木斯回到家里,愛人為他
洗衣服時發現兜里嘩啦嘩啦響。掏出來一看是五粒的扣子。一問才知道,襯衣不能穿了,是
從襯衣上剪下來的。1960年末,梧桐河農場報告說:犯人死亡七百多。李克度聽后感到問題
嚴重,于是請求到梧桐河農場作調查,到梧桐河一看,犯人減員確實很嚴重,并且一個個面
黃肌瘦,他立即意識到這是饑餓和傳染病造成的。于是,他建議改善伙食、增加定量、改變
醫療條件。有的人對這些建議不以為然,特別是對增加犯人定量更是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
上級沒有指示給犯人增加口糧,弄不好就是政治問題。李克度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
我們有改造犯人的任務,卻沒有餓死犯人的權利,大批死人,政治影響考慮不考慮?”后來
,梧桐河農場采納了李克度的建議,犯人經過增糧復壯,體力又逐漸恢復過來。
李克度是個事業型的領導,他愿意干點具體的事情,1963年,當了三年法院副院長的李
克度再次回到了梧桐河。
第二次回梧桐河,李克度整40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看到三年自然災害給梧桐河帶
來的慘狀,他鏗鏘有力地表示:“不建設好梧桐河,我死不瞑目!”為了搞好食堂,他主動到
職工食堂就餐,同管理人員研究伙食,同時又經常深入到病室、宿舍進行調查,發現問題立
即解決。
為了更好地貫徹“改造第一,生產第二”的方針,他深入到一分場,在實踐中發現并總
結了生產隊改造工作由落后變先進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合江勞改系統得到廣泛推廣。
1963年春天,社教運動在梧桐河農場展開,李克度白天給干部、工人、犯人傳達文件,
晚上聽取各單位的匯報,每天工作到深夜。
由于李克度勤奮好學,肯于鉆研,對于政法、經營管理、農業生產、基本建設、文教衛
生等都較熟悉,業務部門的人找他請示工作都覺得很方便。
1964年冬季,脫谷任務很重,他采用集中力量突擊的辦法,使工作進展很快,比原計劃
提前了一個月,節省開支10萬元。“兩類”人員冬訓,李克度工作抓得實抓得細,以點帶面
,效果顯著,并掀起了一個興修水利,積肥送肥的高潮,為1965年的大豐收奠定了基礎。糧
食獲得了豐收,但也暴露了農業生產上的薄弱環節——內澇難以控制。1966年春進行了大規
模的三排干水利會戰,李克度每天到工地參加勞動,經過上千人一個冬春的艱苦努力,三排
干修成。
李克度群眾觀點強,到生產隊蹲點,同群眾一起吃住,回到場部在食堂吃飯和群眾一樣
排隊,他常說“這樣便于和群眾接觸,有利于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它帶給梧桐河的是災難性的破壞,李克度的心頭蒙上一層
陰影,時間不長,斗“走資派”砸“資產階級司令部”的呼聲甚囂塵上,在令人窒息的壓力
下,在令人無法容忍的侮辱中,李克度于1967年5月15日含冤離去。限于當時的背景,草草安
葬在他為之奮斗8年之久的梧桐河大地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梧桐河農場黨委于1978年5月為李克度召開了平反昭雪追悼大
會,花圈、唁函寄托了人們的哀思,也記錄了李克度閃光的一生。
拼音:likedu
姓名:李克度
序號:0017
|
發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19:4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