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東方農機>>農機補貼>>
農機2007:購機補貼資金再加砝碼 |
本站編輯:deng 發布時間:2007-7-13 9:44:49 |
來源:《農機市場》 ■記者 王躍生/文
編者按:2004年中央對農機購機補貼的額度只有7000萬元;2005年激增至3億元;2006年又增加了3個億,達到了6億元;2007年農機補貼資金將進一步增加。
不難看出,中央對“三農”的重視尤其是扶持力度的不斷增強,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政策的傾斜層面,更重要的是大量資金的投入,使得農機市場回暖在短期內效果明顯。也正是在中央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拉動下,農機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2007年,國家對農機的宏觀調控著眼點在何處?農機市場呈現給人們的又是怎樣的一個畫面?本刊專訪了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副司長張天佐。
或許因為中央的扶持力度增加的緣故,宏觀調控在為農機行業制造了機遇的同時,行業的規范程度更高,農機產品的發展導向更為明確,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
《農機市場》:近幾年,農機市場給農機人和農民帶來了許多驚喜,中國的農機化水平不斷提高,今后的市場還會延續這樣的發展態勢嗎?
張天佐:目前我國農機化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發展環境優化、支持力度增加,發展質量提高,水平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機工業產銷兩旺,連續三年產值保持20%以上的增長,產銷率達到了98%。第二,農機裝備水平持續提高。至2006年底,預計農機總動力達7.2億千瓦,增幅5%。高性能、大馬力、復式作業的田間作業機械和配套農具連續三年高速增長,農機裝備結構得到明顯改善。聯合收割機、大中拖的銷售量以30%的速度增長。插秧機的銷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第三,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全年機耕、機播、機收的總面積預計達到23.2億畝,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為51.4%、32.6%、25.6%。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8%,比上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有效地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機械化發展迅速,其中,小麥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機械化收獲、栽植水平實現了新跨越,玉米機械化收獲取得突破性進展。第四,農機經營效益不斷增加。經營額2005年達2600億,2006年超過2800億,農機經營總戶達3500多萬。農機經營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縱向比,近幾年我國農機化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但是,與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的要求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將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又進一步提出了要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要求。我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還不足40%,有些環節的機械化才剛剛起步,發展空間很大??梢灶A見,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扶持引導下,今后一段時期農機市場仍將繼續保持購銷兩旺的發展態勢。
《農機市場》: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好的局面和態勢?
張天佐:如此好的態勢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一是需求驅動。不論是國家還是農民、企業、農機戶在發展農機化的同時都獲得了效益。發展農機化可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可以擴大農機需求,為企業產品提供市場、帶來利潤;可以為農民減輕勞動強度,帶來節本增效的效益;可以為農機戶營造更好的經營環境,開辟更廣闊的作業市場。有了效益就產生需求,效益是農機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二是技術支撐。農機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能夠提供適應農業生產要求和農業經營體制、質量較為可靠的農機產品。農機市場連續三年供需兩旺,農機生產企業效益得到明顯改善。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增強,農機產品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農機生產企業不斷壯大,為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裝備支持。三是法律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實施,強化了農機化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確了發展農機化的原則、扶持農機化發展的措施,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四是政策推動。在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 的支農惠農政策指導下,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不斷高漲,“三農”工作出現了可喜的局面。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極大的調動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機化的發展。五是機制帶動。經過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通過以跨區作業為代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把分散的農業機械與分散的農戶聯系起來,把機械化生產和家庭承包經營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機大規模作業,促進農機的共同利用,有效配置農機資源,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推進農機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進程的中國特色農機化發展道路。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提高了農機利用率,降低了農機作業成本,保證了購機者持續的效益,極大地激發了農機戶購機營機的積極性,農民在獲取利益的同時,帶動了農機化的發展。
《農機市場》:目前農機市場的表現,令人歡欣鼓舞之外,是否也存在一些不利于農機行業發展的問題?
張天佐:當前農機化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不滿足、不到位、不配套等三個方面。
不滿足。農民對國家財政購機補貼的資金額度還不滿足。雖然近幾年中央財政購機補貼規模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但2006年全國只有三分之一的縣市享受到國家財政補貼,實施區域內也只能滿足農民20%左右的需求;二是農民對農業機械質量和品種不滿足。一些產品可靠性不高,能用、愛壞,影響效率和效益。成熟的甘蔗、棉花、馬鈴薯、油菜生產機械少,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價格高等。
不到位。《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中規定的燃油補貼、機耕道建設、稅收信貸優惠扶持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2006年柴油的兩次提價,每噸的價格增加了700多元,據測算,僅此一項就導致農民生產糧食多支出80多億元,農機作業成本增長了10%左右。
不配套。農機維修網點、機耕道、場庫棚等農機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藝的多樣性和農機作業的規模化要求矛盾仍然存在。
這些問題的存在,會一定程度的增加農機作業成本,影響農機作業的市場,影響農民對農機的需求,影響中國農機化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農機市場》:有人認為,部分產品如收割機、大中拖等出現火爆現象是宏觀調控效果顯現,對此您怎么評價?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和調控下,中國的農機行業破天荒地遇到如此大好形勢,下一階段的宏觀調控取向如何?
張天佐:部分產品如收割機、大中拖等出現火爆現象這是事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農機購機補貼政策調控引導的結果。在國家購機補貼資金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將補貼的重點放在收割機、拖拉機、插秧機等一些農業生產急需的關鍵設備上,刺激和引導了這些機具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國家的引導要尊重經濟規律。大中馬力拖拉機與小馬力拖拉機相比,效率高、作業質量好、單位能耗低、農民愿意用,購機者效益好。這幾年跨區作業的發展,提高了收割機的效益,農民對收獲機械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據了解一些企業銷售的產品享受補貼量占總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多數還是農民全價購買??梢姵霈F火爆現象的**終原因是市場需求,這個市場因補貼政策的實施而啟動和加速。
我個人認為今后一段時間水稻收割機會持續增長。2005年水稻機械化收獲水平剛超過37%,與小麥機收發展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小麥收割機主要是更新換代,市場的需求已經達到相對平衡,不會出現太大的起伏和波動。
截止2006年年底,20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機社會保有量約160萬臺,20馬力以下的小型拖拉機超過1600萬臺。從未來的發展看,大拖拉機的增長趨勢會保持下去,但增速應該趨緩。而小馬力拖拉機因為作業效率低,耗油量高,今后的市場會越來越小。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近幾年的高速增長,大中型拖拉機的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已經能夠基本滿足市場的需求,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企業緊鑼密鼓地準備上馬生產大中型拖拉機。我希望這些企業要充分的研究市場,否則要付出代價。美國上世紀40年代生產拖拉機的企業有30~50家,到上世紀末只剩三家。我認為經過高速擴張、激烈競爭,我國的拖拉機生產企業數量一定會減下來。
宏觀調控是政府的職責,這幾年我們積極發揮購機補貼這一政策的調控作用,用補貼增量調整農機存量的結構,用集中招標方式調控產品價格,用選擇補貼對象的方式推進農機服務專業化,用選擇補貼機具種類方式促進新技術應用與推廣,用調整補貼實施范圍方式支持農業結構調整,用實施補貼目錄方式扶優扶強企業。這幾年農機購置補貼方案大的原則沒有變,但每年都有小的調整。我們調整的目的是推進結構調整、保證農機使用效益,促進農機化又好又快的發展。
《農機市場》:根據調查,有不少企業的產品在申請目錄時抬高價格,認為申請費用過高所致。企業申請一種產品進入目錄究竟要花多少錢?費用過高都體現在哪些環節?企業在申請補貼目錄和農民申請購買補貼產品的透明度目前仍然不夠,政府在今后的政策實施過程中會逐步增加透明度嗎?
張天佐:首先,農機和財政部門一直在努力做到購機補貼的政策、程序公開、公正、公平、透明。比如,購機補貼方案實施前公開、補貼目錄選型條件公開、機具價格公開、補貼機具名單公開、受益對象公示,接受社會、農民的監督。農機與財政兩部門既分工實施又互相監督。
進入補貼目錄,要由企業自愿申請,任何人不能強迫。在評定和選擇時,要經過由生產、流通、鑒定、推廣、農機管理部門、研究機構等有關專家的嚴格審核,然后按照評定規則排出先后,擇優錄取,確定是否具備進入目錄的資格。這也是透明的、公開的。目錄產品的確定,是先制訂規則,后確定結果,不是誰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
一些人認為透明度不夠,我個人認為主要是一些人接受、認知相關農機補貼信息的渠道過窄、不通暢,對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夠透徹和準確。特別是農民看報、上網的條件不具備。相關的政策用什么樣的方法、程序,面對不同的群體,選擇適宜的媒體、媒介,向社會進行發布和宣傳,需要研究和探討。
企業申請進入購機補貼目錄的費用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企業要具備進入目錄的資格,必須先要通過農機鑒定機構的鑒定,鑒定的費用是按照國家制定的有關標準收取,是公開的。第二,購買申請進入購機補貼目錄的標書。企業申請進入補貼目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投標,而一份標書只有 200元,這也是公開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費用。我們嚴禁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利用實施購機補貼政策而強迫企業交贊助費、廣告費和一些評比達標活動等,如有此類事情希望企業舉報,我們將嚴厲查處。也有的反映農機部門收取推廣費、“三包”服務費等問題,我們一貫的原則是農機行政單位不能收取,發現一個查處一個。農機推廣和經營等單位,如果企業自愿選擇你作為經銷和“三包”服務單位,必須與生產企業簽訂合同,切實履行責任,收取與社會上其他經銷和“三包”服務單位相同的費用。不得利用職權收取額外利益,也不得只收取費用,不履行相應的責任。
關于補貼目錄產品的價格。我們規定農民購買補貼機具的價格不能高于同一階段時的市場價格,如果發現企業銷售補貼產品的價格高于市場價,就會取消該企業的目錄資格。實際操作上存在農民交款時間和提貨時間不同,結算的時期不同,價格也不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會探索和借鑒一些比較好的方法,在2007年的方案中進一步完善。
《農機市場》:企業希望有更多的產品進入目錄,農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享受補貼。但從現行政策設置的門檻來看,尚不能夠滿足企業和農民的需求,明年或者今后這個門檻是否會降低?
張天佐:農民肯定是希望享受到更多的購機補貼,我們也在爭取有關政策,以便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實惠,這一點和農民的希望一致。國家財力會越來越強,支持力度也會越來越大。
在目前的國情下,不可能所有的農民都能夠享受到農機購機補貼。一方面沒有必要每家都買農機,這樣不經濟;另一方面經營農機不一定每個人都能賺錢,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扶持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科技大戶、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上,才能**大程度的發揮作用。我們通過支持這些組織和大戶,有助于推進農機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產業化。具體到一個地方,享受補貼的農民或組織的條件、門檻是一個相對的。與需求和供應之間的差距程度相關,隨著國家支持力度的加大,條件和門檻會逐漸降低,或者說享受補貼的幾率增大。
至于企業進入補貼目錄的門檻,不但不會降低,相反隨著競爭的加劇,門檻會逐步提高。產品質量的好壞、同等質量條件下價格的高低事關農民的利益、事關政策的效能,企業進入補貼目錄這個關,我們一定要把好。這也是宏觀調控農機科技進步、生產企業技術升級的一種有效手段。企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產品質量、研發新產品、為農民提供周到及時地服務上。
《農機市場》:2007年的購機補貼政策將很快落實,具體內容與2006年相比較有無變化?青飼機械和插秧機等在2007年的補貼中居于怎樣的位置?
張天佐:2007年國家將進一步加大購機補貼資金投入,資金規模將有較大幅度增加??偟陌才攀恰拔鍌€擴大”:一是擴大實施范圍。在全國2/3以上的農業縣實施補貼,并向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聯系村傾斜,將國家確定的血吸蟲疫區縣全部納入補貼范圍。二是擴大補貼機具的種類。補貼機具種類由上年的六大類19種,增加到七大類24種。對丘陵山區和血防區農民購買手扶拖拉機、水田耕整機等中小型農機具給予補貼;在干旱缺水地區,有選擇地開始進行節水灌溉機具及設備補貼。三是擴大補貼試點范圍。積極穩妥地擴大玉米收獲機械、馬鈴薯種植與收獲機械補貼試點,啟動花生收獲機械補貼試點。四是擴大縣均投入規模,并向糧食大縣和農牧業大縣傾斜。五是適當擴大單機補貼額度,并適當提高血防區農機補貼的比例。
青飼機械已補了幾年,這次列入2007年通用目錄選型,目的是強化對這種機械的支持力度,突出引導作用。
水稻機械種植農民期盼多年,目前機械過關、育秧方式簡便成本低,是近幾年南方農機化的熱點。目前我國機械種植水平才有10%左右,空間很大,而江蘇、黑龍江、遼寧等地近兩年均以5個以上百分點增長,未來一段時間,插秧機會有大的發展,農民會有大的需求,也是水稻產區補貼的重點。
《農機市場》:小麥收割機的購機補貼已經取消,這對小麥聯合收割機制造企業有何影響?國家取消對某種農機的補貼依據什么樣的標準?企業應如何面對補貼的取消?
張天佐:由于小麥收割機社會總保有量已經趨于合理,2006年小麥機收水平已經超過80%,小麥作業市場趨于穩定、企業產品成熟,在絕大部分地區通過市場機制能夠促進小麥機械化發展,多數省份已經不再對農民購買小麥聯合收割機進行補貼,在這種情況下2007年中央資金不再對農民購買小麥聯合收割機進行補貼。但是,由于中國各地經濟發展、農機化發展不平衡,一些省仍可用地方資金進行補貼。
從2007年開始,取消中央財政資金對輪式全喂入小麥聯合收割機的補貼的預警信息是2006年7月發布的,目的是讓有關企業提前做出調整,讓農民更理性的選擇。這種提前發布預警信息的做法是我們宏觀引導和調控的一種嘗試,是工作方法的一種創新。這項政策順應了市場規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饋,得到了相關企業的認同。2006年下半年一部分生產企業已經在進行產品生產結構的調整,因此,中央資金不再對購買小麥收割機補貼,對小麥聯合收割機制造企業不會有大的影響。
對于企業而言,占領市場,贏得農民信賴是**終目的,補貼取消后關鍵要看誰的競爭力強。我建議,首先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其次,要提高服務能力。培訓機手如何操作農業機械,企業是第一責任人。要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熟練的操作者是至關重要的。一些企業培訓重視不夠,作業季節會增加不少的支出。第三,還要注重產品的研發。農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機化領域不斷擴展,需要創新,誰滿足了新興市場,誰就把握了未來。■ |
發表于 @ 2007年08月03日 22:31:00 |點擊數()